[实用新型]一种智能防盗锁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219779.1 | 申请日: | 2021-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6973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 发明(设计)人: | 刘瑜;胡志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安诺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B67/00 | 分类号: | E05B67/00;E05B67/38;E05B51/00;E05B49/00;E05B45/06;G07C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张勋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防盗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防盗锁,包括锁本体,所述锁本体包括锁环和锁体,所述锁体包括外壳和控制主板,所述控制主板由指纹识别模块、储存模块、信息处理模块、App信息接收器、解锁模块、蓄电池和小型扬声器组成,所述锁体还设有一指纹采集器,所述指纹采集器与指纹识别模块连接,所述外壳由两层金属壳体组成,所述外壳内壁还设有一层绝缘层,所述锁环包括金属套和内置覆有绝缘外皮的电线,所述锁环的一端还设有一个警报器,所述警报器底部固定连接有用于导电的金属片,可以采用所内自带的指纹解锁功能进行解锁,也可以通过连接手机App,通过手机指纹解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防盗锁。
背景技术
锁是一种通过限制轮胎自由转动或将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与其他物体连接固定而防止车被不法分子偷走的锁,它能起到一定的防盗作用,目前一些不法分子趁附近无人时,直接采用暴力手段(用工具剪断或锤断)将车锁破坏,进而将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直接骑走。因此, 现有车锁无法有效起到防盗作用、保护车主的财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防盗锁,能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防盗锁,包括锁本体,所述锁本体包括锁环和锁体,所述锁体包括外壳和控制主板,所述控制主板由指纹识别模块、储存模块、信息处理模块、App信息接收器、解锁模块、蓄电池和小型扬声器组成,所述锁体还设有一指纹采集器,所述指纹采集器与指纹识别模块连接,所述外壳由两层金属壳体组成,所述外壳内壁还设有一层绝缘层,所述锁环包括金属套和内置覆有绝缘外皮的电线,所述锁环的一端还设有一个警报器,所述警报器底部固定连接有用于导电的金属片。
优选的,所述控制主板在与金属片对应的位置还设有供电模块。
优选的,所述控制主板还固定连接有用于充电和数据传输的USB接口,所述USB接口伸出外壳。
优选的,所述控制主板还设有用于发送报警信息的信号发射器。
优选的,所述外壳内壁还设有一个撞击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防盗锁在解锁时可以采用所内自带的指纹解锁功能进行解锁,也可以通过连接手机App,通过手机指纹解锁,若不法分子想通过剪断锁环的方式解锁则会将锁环内的电线剪断触发警报器,若不法分子想通过将锁砸断则会被撞击传感器发现,并且触发警报器,警报信号会通过信号发射器发射至用户的手机。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智能防盗锁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一种智能防盗锁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一种智能防盗锁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锁环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锁本体、11-锁环、111-金属套、112-电线、113-警报器、114-金属片、12-锁体、121-外壳、122-USB接口、123-撞击传感器、13-指纹采集器、14-绝缘层、2-控制主板、21-指纹识别模块、22-储存模块、23-信息处理模块、24-App信息接收器、25-解锁模块、26-蓄电池、27-小型扬声器、28-供电模块、29-信号发射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安诺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安诺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2197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