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地下桩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0180477.8 | 申请日: | 2021-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605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曹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亚泰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14 | 分类号: | E02D27/14 |
代理公司: | 深圳得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62 | 代理人: | 袁江龙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观路1934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地下 桩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地下桩基结构,涉及到大跨度厂房的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包括梁架和桩承台,所述梁架包括第一列梁,所述第一列梁的一侧设有第三列梁,所述第一列梁和所述第三列梁之间设有第二列梁,所述第一列梁和所述第三列梁之间设有两个第四列梁,所述第一列梁、所述第二列梁与所述第三列梁间设有多个第五列梁。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操作简单,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列梁、第三列梁和两个第四列梁形成一个框架,通过第二列梁将框架再次划分为多个框架单元,通过第五列梁使框架之间均形成多个三角形结构,使得整体梁架的刚度更高,通过柱承台使梁架的力均匀分散,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首层梁的截面尺寸和板厚尺寸。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大跨度厂房的建筑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地下桩基结构。
背景技术
大跨度结构多用于工业建筑中的大跨度厂房、飞机装配车间和大型仓库等,大跨空间结构是一个国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大跨度厂房的上部结构通常采用钢结构,首层楼板和地下基础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现有技术中,传统设计方式,首层楼板的结构采用混凝土梁板结构体系,楼面载荷的传递途径大致为从楼板到梁到柱到基础,楼面载荷即梁板柱构件的自重载荷全部传递至首层主梁,通过首层主梁传递至两端的柱基础,导致大跨度厂房中首层梁的截面尺寸和板厚尺寸均会很大,增加施工难度,同时工程造价偏高,因此我们公开了一种建筑地下桩基结构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地下桩基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列梁、第三列梁和两个第四列梁形成一个框架,通过第二列梁与两个第四列梁的连接,将框架再次划分为多个框架单元,通过第五列梁使第一列梁和第二列梁之间、第二列梁与第三列梁之间均形成多个三角形结构,使得整体梁架的刚度更高,通过柱承台使梁架的力均匀分散,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首层梁的截面尺寸和板厚尺寸。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地下桩基结构,包括梁架和桩承台,所述梁架包括第一列梁,所述第一列梁的一侧并列设有第三列梁,所述第一列梁和所述第三列梁之间设有第二列梁,所述第一列梁和所述第三列梁之间设有两个第四列梁,两个所述第四列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列梁和所述第三列梁的一侧,所述第二列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所述第四列梁的一侧,所述第一列梁、所述第二列梁、所述第三列梁和两个所述第四列梁构成所述梁架,所述梁架的底侧固定安装在所述桩承台的顶侧,所述第一列梁与所述第二列梁之间、所述第二列梁与所述第三列梁均设有多个第五列梁。
基于以上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列梁和第三列梁,并通过两个第四列梁将第一列梁和第三列梁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一个框架,通过第二列梁与两个第四列梁的连接,将框架再次划分为多个框架单元,提升框架的整体刚度,通过第五列梁的设置,使第一列梁和第二列梁之间、第二列梁与第三列梁之间均形成多个三角形结构,利用三角形的结构稳定性,使得整体梁架的刚度更高,通过柱承台支撑梁架,使梁架的力通过柱承台均匀分散,可承受更大的重力,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首层梁的截面尺寸和板厚尺寸。
优选的,所述桩承台包括多个单桩承台和多个三桩承台,多个所述三桩承台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列梁和所述第二列梁的底侧位置处,多个所述单桩承台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列梁、所述第二列梁和和所述第三列梁的底侧位置处。
进一步的,通过多个单桩承台和多个三桩承台的设置,使其形成多种规格的支撑柱,将可承受较大力的多个三桩承台布置在如拐角等区域的主受力区,将多个单桩承台相间布置在多个三桩承台之间,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这样既可以有效支撑,又可以节约工程造价。
优选的,多个所述单桩承台和多个所述三桩承台均包括管桩,多个所述单桩承台上的所述管桩数量均为一个,多个所述管桩的顶侧均固定安装有小承台,多个所述三桩承台上的所述管桩数量均为三个,三个所述管桩的顶侧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大承台,多个所述小承台与多个所述大承台的顶侧均与所述梁架相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亚泰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亚泰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804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