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增强渗透性的污染土壤修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0170036.X | 申请日: | 2021-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4862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岳昌盛;吴洁;夏春;田玮;彭犇;卢光华;刘长波;刘诗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1 | 代理人: | 党建华;张东山 |
地址: | 10008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渗透性 污染 土壤 修复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强渗透性的污染土壤修复系统,包括建井模块、压裂模块、修复模块、监测模块及地块恢复模块。建井模块至少包括场地调查模块和布井模块;压裂模块提供了两种及以上的压裂技术方法,同时设置了陶粒注入模块作为支撑;修复模块至少包括修复液注入模块、反馈接收模块,用于修复液的注入和结合实时监测对修复液注入做出调整;监测模块至少包括土壤地层监测模块和渗滤液监测模块;地块恢复模块至少包括岩土应力评估模块、水文地质评估模块。该污染土壤修复系统可以通过对污染地块本身进行渗透性的改变,提高修复液的渗透速率,从而实现对土壤的高效修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增强渗透性的污染土壤修复系统。用于对低渗透性污染土壤、地下水埋深较大地区、上层有滞水等有着特殊水文地质条件的污染土壤进行原位修复。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包括异位修复和原位修复两大类。异位修复主要是指挖掘及后处理,即通过机械、人工等手段,使土壤离开原位置,再采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等多种方法对其后处理、处置和再利用。异位修复技术涉及到挖土和转运,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的危险,存在明显不足。原位修复技术在近年得到广泛应用。在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技术领域,现今多以渗透性反应墙、修复化学试剂投放、固化剂投放、地电牵引运移等等原位修复技术为主。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201911420795.0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动辅助渗透技术的土壤修复系统,包括设置于污染土壤中的抽提井和注入井,还包括土壤修复剂注入装置和电动辅助渗透装置,土壤修复剂注入装置安装于注入井,配置为将土壤修复剂输送至注入井中,电动辅助渗透装置包括阴极、阳极和电源,阴极设置于抽提井,阳极设置于注入井,阴极、阳极均与电源连接,当电源连通时,阴极、阳极与由污染土壤中的液体组成的电解质溶液共同形成一电解池,在电解池的作用下,土壤修复剂能够从注入井自动渗透到抽提井。该设计能实现打破了传统只通过加压方式给土层加药的局限性,达到原位土壤水平加药的目的,能保证对原位多点注药工艺中加药的效果和稳定性,且不会给土层施加过大的压力,不会对土层造成扰动和破坏。但在弱渗透性污染场地中,该设计加药效果不佳。而单纯的利用地下水运移或修复试剂弥散的速度,难以在短时间内扩散覆盖积累的污染范围,难以达到污染物长时间随地下水动力弥散或自行迁移扩散的污染晕边缘地带,修复存在空间差异。
同时,除了低渗透性土壤外,地下水埋深较大地区、上层有滞水带等有着特殊水文地质条件的污染土壤也存在修复困难的问题,这些地块由于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在受地下水迁移影响较小的情况下,会对依靠地下水迁移的传统原位修复技术造成较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低渗透性土壤或包气带的污染土壤场地修复系统,能够通过增强该地块土壤渗透性,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修复液的渗透速度和运移范围,助力土壤、地下水的原位修复进程,达到高效修复目的。
实现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增强渗透性的土壤污染修复系统,至少包括建井模块、压裂模块、修复模块、监测模块、及地块恢复模块,所述建井模块、所述压裂模块、所述修复模块、所述监测模块、和所述地块恢复模块均电连接至控制装置。
建井模块至少包括场地调查模块和布井模块;主要基于基础地质调查进行压裂点的布设、监测井的布设,确定布井点位、确定井口直径、确定井深范围等。
压裂模块至少包括水力压裂模块、高压旋喷压裂模块、陶粒注入模块、反馈接收模块;两种压裂方式基于场地调查情况选择性使用;陶粒注入模块用于基于当地地质地层情况进行评估,根据需要注入支撑体,防止塌陷或液化的发生;反馈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监测模块返回的数据,对压裂的压力、行进方向等进行实时调整和变化。
修复模块至少包括修复液注入模块、反馈接收模块;修复液注入模块中流量、注入速度等参数可以进行控制;反馈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监测模块返回的数据,进行注入修复液浓度的即时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700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