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温差充电的保温水杯有效
申请号: | 202120167467.0 | 申请日: | 2021-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6785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喻孜;苏峻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47G19/22 | 分类号: | A47G19/22;H02N11/00 |
代理公司: | 镇江北宸星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522 | 代理人: | 陈晓 |
地址: | 2100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温差 充电 保温 水杯 | ||
一种可温差充电的保温水杯,包括杯体、导热板、温差发电片、换热件、底面板、PCB板和电池;杯体的底端设有杯体底板;导热板设置于杯体底板的底面;温差发电片嵌入导热板顶槽内固定;换热件设置于导热板的底侧,换热件包括换热顶板、换热隔板、换热立板、换热侧板和支撑板;底面板设置于换热件的底面,杯体卡环嵌入底面板卡槽内,实现底面板与杯体嵌合;PCB板嵌入第一卡槽内;电池嵌入第二卡槽的中心,电池同时嵌入两侧支撑板的壁面。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对保温杯内热水热量进行温差发电并进行电池贮存,进行热量回收,并可对本体内热水进行降温,发电性能强、降温效率高;结构紧凑,拆卸检修便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水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温差充电的保温水杯。
背景技术
保温杯一般是由陶瓷或不锈钢加上真空层作成的盛水的容器,顶部有盖,密封严实,真空绝热层能使装在内部的水等液体延缓散热,以达到保温的目的。
保温杯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对保温杯内部的温水进行保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温杯内的热量仍会存在散失的现象,其散失的热能直接散失至空气中,无法进行有效回收。为了提升保温杯内热水热能的利用效率,现有技术中提出有针对于保温杯内设置有温差发电片,将保温热水的热能转换为电能进行储存。利用此种原理的保温水杯结构中,针对于热水的换能效果较差,通过被体的自然导热作用无法实现对热量的快速传导,温差发电片的两侧温差较低,其电能转换效率较低,同时对保温水杯内的水温冷却速率较弱。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温差充电的保温水杯,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温差充电的保温水杯,包括杯体、导热板、温差发电片、换热件、底面板、PCB板和电池;
所述杯体为中空结构,所述杯体的底端设有杯体底板,所述杯体底板将杯体分割为两个空腔结构;所述杯体底板的底侧杯体内壁面呈内螺纹状;所述导热板设置于所述杯体底板的底面,所述导热板的顶面中心呈凹槽状,形成导热板顶槽,所述导热板的侧壁面呈外螺纹状,所述导热板的顶面贴合于所述杯体底板的底面,所述导热板与所述杯体通过螺纹固定;所述温差发电片嵌入所述导热板顶槽内固定;所述换热件设置于所述导热板的底侧,所述换热件包括换热顶板、换热隔板、换热立板、换热侧板和支撑板;所述换热顶板贴合于所述导热板的底面,所述换热隔板设置于所述换热顶板的底侧,呈纵向阵列设置,所述换热立板设置于所述换热顶板的底侧,所述换热立板与所述换热顶板垂直固定设置,且所述换热立板与所述换热隔板经纬交错设置;所述换热侧板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隔板之间,所述换热侧板与所述换热立板的两侧面垂直固定;所述支撑板设置于底端所述换热隔板的底侧,所述支撑板呈两侧对称设置,每侧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换热隔板、换热立板固定;
所述底面板设置于所述换热件的底面,所述底面板的侧壁面周向呈凹槽状,形成底面板卡槽;所述杯体的底端内壁面周向呈凸块状结构,形成杯体卡环,所述杯体卡环嵌入所述底面板卡槽内,实现所述底面板与所述杯体嵌合;所述底面板的顶面一侧呈凹槽状,形成第一卡槽,所述PCB板嵌入所述第一卡槽内,并通过螺栓实现PCB板与所述第一卡槽固定;所述底面板的顶面一侧呈凹槽状,形成第二卡槽,所述电池嵌入所述第二卡槽的中心,两侧所述支撑板嵌入所述第二卡槽的两侧,并通过螺栓实现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卡槽固定,所述电池同时嵌入两侧所述支撑板的壁面。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板顶槽的截面呈矩形结构,所述温差发电片的外形与所述导热板顶槽的形状相适应,所述温差发电片的顶面与所述导热板的顶面齐平。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顶板呈圆盘状结构,所述换热顶板的直径与所述导热板的直径相适应;所述温差发电片的导线依次贯穿导热板顶槽和换热顶板,并与PCB板实现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隔板的数量为三层,每层所述换热隔板呈圆盘状结构,每层所述换热隔板的直径小于所述换热顶板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立板的宽度大于所述换热隔板的直径,所述换热立板与所述换热侧板呈“十”字型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674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