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柱复合加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0147434.X | 申请日: | 2021-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300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司建辉;陈杰彬;冯树洋;邱世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C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和成 |
地址: | 710048***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筋混凝土 复合 加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钢筋混凝土柱复合加固结构,涉及建筑加固补强技术领域,可以包括角钢和预应力塑钢带,所述角钢用于包裹在钢筋混凝土柱的棱角处;所述预应力塑钢带沿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多段,多段所述预应力塑钢带水平缠绕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柱以及所述角钢的外侧。本实用新型具有加固迅速、施工成本低和便于控制预应力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加固补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柱复合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工程结构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人为因素以及各类灾害的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在逐渐减弱,导致结构性能不能继续满足功能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修复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是建筑结构主要受力及传力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重量。因而,对于钢筋混凝土柱的有效加固和补强显得尤为重要。
经研究表明,混凝土结构的受压破坏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微裂缝发展造成的。为阻止微裂缝的发展,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极限压应变,采用横向作用力约束核心混凝土,使其处在三向受压状态,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能力。现有加固技术主要有:加大截面法、外包钢加固法、粘钢加固法与黏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等。但以上加固方法都存在着一个缺陷:这些加固措施只有在结构发生一定变形之后才能发挥加固效果,且加固施工过程复杂。
在研究钢筋混凝土柱的承载性能时,主要考虑其轴心受压承载能力。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因为人为误差或机械误差往往会导致柱或其他受力结构处于偏心受压的状态。实际受力情况与承载性能设计存在冲突,十分危险。在小偏心受压时,偏心距对试件的加固效果影响较显著,而在大偏心受压时,偏心距对加固效果影响有限。所以研究小偏心受压状态下的加固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亟待开发一种钢筋混凝土柱复合加固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柱复合加固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具有加固迅速、施工成本低和便于控制预应力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柱复合加固结构,包括角钢和预应力塑钢带,所述角钢用于包裹在钢筋混凝土柱的棱角处;所述预应力塑钢带沿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多段,多段所述预应力塑钢带水平缠绕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柱以及所述角钢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预应力塑钢带的端头处通过打包机热熔固定,所述打包机对所述预应力塑钢带施加预应力。
优选的,所述打包机采用手持式PET储电打包机。
优选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打包垫片,所述打包垫片通过所述预应力塑钢带固定。
优选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柱上设置有所述打包垫片的一侧表面为非受拉侧表面或受压侧表面。
优选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柱为长方体结构,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四个棱角处开设有安装凹槽,每个所述安装凹槽内均包裹有一个所述角钢。
优选的,所述角钢的外表面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外表面在同一水平面。
优选的,所述角钢为非通长布置的等肢角钢。
优选的,所述角钢的角部倒有圆角。
优选的,所述圆角的半径为1mm。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474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循环流化床飞灰再利用系统
- 下一篇:一种切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