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肠肛门支撑引流管有效
申请号: | 202120108982.1 | 申请日: | 2021-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249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慕晓龙;屈振繁;王俊秋;张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十堰市太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A61F13/02 |
代理公司: | 湖北天领艾匹律师事务所 42252 | 代理人: | 程明 |
地址: | 442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肠 肛门 支撑 引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直肠肛门支撑引流管,属于医护用具技术领域,其包括管状结构,所述管状结构表面的上方设置有螺旋气囊,所述管状结构表面的下方设置有吸收性泡沫敷料,所述管状结构底端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固定翼,所述管状结构管壁的左侧设置有管道,所述管道的一端与螺旋气囊的底端相连通。该直肠肛门支撑引流管,通过采用“酒杯”型管状结构和螺旋气囊,能够完全贴合肠壁,使得肠壁均匀受力,不仅有效防止粪水侧瘘、堵管和脱管,又能减少吻合口瘘和感染风险,避免因吻合口瘘而需要多次手术,同时也减少了臀部皮肤感染的发生率,成人儿童均可使用,方便护理,减轻患者的负担,增加患着安全感,利于康复,应用范围广,环保且经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护用具技术领域,具体为直肠肛门支撑引流管。
背景技术
临床工作中肛管通常用于结直肠、肛门手术患者,其作用为术后引流直肠肠管内大便,支撑直肠、肛门吻合口,有助于术后排除肠道内容物及气体,减轻腹胀,同时对肛门、直肠吻合口起到支撑作用,减少及降低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发生。
直肠肛门术后肛管放置尤为重要,传统肛管使用较粗的腹腔引流管代替。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腹腔引流管相对较细,粘稠大便容易导致堵管,引流管管壁不能与肠管内壁贴合,易导致粪水从引流管周围溢出,粪水经过吻合口导致吻合口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增加,粪水长时间浸泽肛周皮肤,致肛周局部皮肤红肿、溃烂,长时间无法愈合,护理难度增加;其次传统引流管固定为缝线捆绑固定,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导致引流管脱落,尤其早期引流管脱落后,导致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感染发生率增加;再次传统肛管放置后导致患者下地活动不便,需长期卧床,增加术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分险,传统肛管放置后患者肛门异物感明显,且下肢无法正常穿衣物,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及疾病康复,这种现象在儿童中表现尤为突出。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直肠肛门支撑引流管,解决了传统的直肠肛门支撑引流管容易造成粪水堵管、脱管和侧瘘的情况,吻合口容易感染,或者瘘发生,给患者心理和身体带来了麻烦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直肠肛门支撑引流管,包括管状结构,所述管状结构表面的上方设置有螺旋气囊,所述管状结构表面的下方设置有吸收性泡沫敷料,所述管状结构底端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固定翼,所述管状结构管壁的左侧设置有管道,所述管道的一端与螺旋气囊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管道的另一端与气囊控制阀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管状结构的形状为“酒杯”型,且管状结构的顶端为圆柱形,且管状结构的底端从上向下逐渐变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管状结构采用硅胶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管状结构、螺旋气囊、吸收性泡沫敷料、固定翼、管道和气囊控制阀均为一体化设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固定翼上开设有缝接的小孔。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直肠肛门支撑引流管,通过采用“酒杯”型管状结构和螺旋气囊,能够完全贴合肠壁,使得肠壁均匀受力,不仅有效防止粪水侧瘘、堵管和脱管,又能减少吻合口瘘和感染风险,避免因吻合口瘘而需要多次手术,同时也减少了臀部皮肤感染的发生率,成人儿童均可使用,方便护理,减轻患者的负担,增加患着安全感,利于康复,应用范围广,环保且经济。
2、该直肠肛门支撑引流管,通过设置吸收性泡沫敷料,可以紧密的贴合直肠、肛门吻合口,对吻合口起到抑菌和干燥的作用,减少了吻合口炎症和狭窄发生率,有利于吻合口愈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十堰市太和医院,未经十堰市太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089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