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镇痛仪有效
申请号: | 202120067845.8 | 申请日: | 2021-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57797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介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H23/02 | 分类号: | A61H23/02;A61M5/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太兆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08 | 代理人: | 张洪年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镇痛 | ||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镇痛仪,包括第一手持件和第二手持件,所述第一手持件和第二手持件均为空心结构,还包括有振动小球,振动组件,所述振动组件包括振动器、振动开关、以及振动电路连接线,所述振动开关与振动电路连接线连接,形成振动电路,所述振动器在振动电路的作用下振动,所述振动器安装在振动小球内,所述振动电路连接线穿在第一手持件和第二手持件的空心结构中。使用时,治疗师通过控制第一手持件和第二手持件开合端的打开程度,将振动小球放置在需要的位置上,从而在治疗部位的附近产生频率一致且可控的振动,进而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实现振动效果,不仅提高了镇痛效果,而且治疗师可以专心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涉及辅助医疗器械领域,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镇痛仪。
背景技术
在针灸、针刺等治疗过程中通常都会产生疼痛感。为了缓解这种疼痛感,目前常用的方式是通过谈话等转移患者注意力。这种方式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要求治疗者边治疗边聊天,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治疗医师的精力。
如何能够有效缓解针灸、针刺等破皮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能够在不干扰治疗者专注力的情况下,有效缓解针灸、针刺等破皮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镇痛仪,包括第一手持件和第二手持件,所述第一手持件和第二手持件均为空心结构,其末端连接在一起,另一端形成开合端,还包括有振动小球,所述振动小球分别固定在第一手持件的开合端和第二手持件的开合端,还包括有振动组件,所述振动组件包括振动器、振动开关、以及振动电路连接线,所述振动开关与振动电路连接线连接,形成振动电路,所述振动器在振动电路的作用下振动,所述振动器安装在振动小球内,所述振动电路连接线穿在第一手持件和第二手持件的空心结构中。
在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振动开关设置于第一手持件和第二手持件的连接处。
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有回力弹簧,所述回力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手持件和第二手持件的对应处。通过设置回力弹簧可以在治疗师施加的开合外力撤掉后更快的自动回复到原始的开合状态,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有指环,所述指环分别设置在第一手持件和第二手持件的近开合端处。治疗师可以将操作的手指(通常情况下为拇指和食指)插入指环中,从而防止操作中滑动和移位,提高操作的舒适度和有效性。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有防滑凸起,所述防滑凸起设置于第一手持件和第二手持件的近开合端。通过防滑凸起也可以放置操作过程中手持滑动和移位,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手持件的开合端、第二手持件的开合端与振动小球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固定。
在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手持件的开合端、第二手持件的开合端与振动小球通过相互配合的螺纹方式固定。
通过这种可拆卸的方式可以扩大本发明公开镇痛仪的应用场合。具体说来在应用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部位,安装不同大小的振动小球。
使用时,治疗师通过控制第一手持件和第二手持件开合端的打开程度,将振动小球放置在需要的位置上,然后通过振动组件带动振动小球振动,从而在治疗部位的附近产生频率一致且可控的振动,进而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实现振动效果。
以这种振动的方式替代目前现有技术中的谈话方式,不仅提高了镇痛效果,而且治疗师可以专心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镇痛仪爆炸示意图。
图2是镇痛仪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介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大介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678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节型甲状腺专用射频消融针
- 下一篇:仿真浅筋膜松解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