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罗非鱼与克氏原螯虾混养的养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65982.2 | 申请日: | 202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4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佟延南;李志鸿;朱海;赵光军;韩丽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1/59;A01K63/00;A23K50/80;A23K20/147;A23K10/37;A23K10/12;A23K10/20;A23K10/30;A23K20/158;A23K20/142;A23K20/174;A23K20/26 |
代理公司: | 六安市新图匠心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9 | 代理人: | 王霞 |
地址: | 571126 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罗非鱼 克氏原螯虾 混养 养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罗非鱼与克氏原螯虾混养的养殖方法,包括前期准备、池塘处理、饲养环境准备、鱼苗与虾苗投放、饲料投喂时间以及投喂方法、日常检查等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期准备、池塘处理、饲养环境准备、鱼苗与虾苗投放等按照步骤依次进行,前期准备,准备足量生石灰、水温调节设备、增氧设备、抽水设备、水草种子,将需要养殖鱼虾的鱼塘清理干净,对鱼塘四周进行修整。本发明中,通过隔离网将克氏原螯虾与罗非鱼分隔开来饲养,使得虾苗不会被鱼吃掉,同时也防止克氏原螯虾攻击鱼苗,防止鱼苗与虾苗数量减少而带来的减产问题,且克氏原螯虾与罗非鱼混养时提高了罗非鱼与克氏原螯虾的活性,有利于提高罗非鱼与克氏原螯虾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罗非鱼与克氏原螯虾混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罗非鱼与克氏原螯虾混养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原产墨西哥,后向北美扩散,上世纪20至30年代经日本进入我国南京地区,随后小龙虾在江浙一带迅速繁衍,刚开始作为入侵物种进入我国,由于小龙虾肉质鲜美,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一度供不应求,现如今已经需要人工养殖才能满足日常需求,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它原产于非洲,是世界水产业的重点科研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其肉质鲜美,是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罗非鱼与克氏原螯虾均属于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因此国内很多养殖机构为了兼顾收益从而将罗非鱼与克氏原螯虾进行混养。
然而,由于对于二者习性与认知的欠缺,许多养殖机构在将罗非鱼与克氏原螯虾进行混养时,往往会发生鱼吃虾和虾吃鱼的问题,最后不仅没有使产量增长,还导致二者减产,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罗非鱼与克氏原螯虾混养的养殖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罗非鱼与克氏原螯虾混养的养殖方法,包括前期准备、池塘处理、饲养环境准备、鱼苗与虾苗投放、饲料投喂时间以及投喂方法、日常检查等步骤,所述前期准备、池塘处理、饲养环境准备、鱼苗与虾苗投放等按照步骤依次进行。
一种罗非鱼与克氏原螯虾混养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前期准备:准备足量生石灰、水温调节设备、增氧设备、抽水设备、水草种子,将需要养殖鱼虾的鱼塘清理干净,对鱼塘四周进行修整,使放养鱼塘大概呈四边形,池塘深度大概为1.5-3米,保留池塘底部淤泥厚度为30-40厘米,接着在池塘底部开始安装隔离网,隔离网密度为140-170目,隔离网高度与池塘深度持平,隔离网安装好后,进行晒塘,阳光冲足的情况下晒塘时间为五天;
S2:池塘处理:晒塘完成后,向池塘注水,注水量大约为10-20厘米,注水完成后,取适量生石灰配置成石灰水,生石灰配与水的配比为1:50,且生石灰用量为每亩80-100Kg,石灰水配置完成后,均匀对池塘进行喷洒,喷洒时尽量多分几次进行,确保石灰水喷洒均匀,石灰水喷洒后,静置十天,待石灰水充分对池塘进行消毒;
S3:饲养环境准备:池塘消毒完成后,将水温调节设备、增氧设备等进行安装,安装完成后,向池塘注水,注水深度为1.5-2米,注水完成后,向池塘撒入专用渔肥,施加量为每亩50-80kg,两天后,将水草种子分类撒入池塘,接着向池塘底部撒入螺蛳,将池塘静置十天,待水草种子生根后在进行鱼虾放养;
S4:鱼苗与虾苗投放:池塘处理完成后,先对克氏原螯虾进行放养,放养时,尽量选择2-3厘米的幼虾进行放养,幼虾放养密度为每亩6000-9000尾,放养时间选择在3月下旬,幼虾放养后,按时向池塘投放饲料,四月上旬,气温回暖,此时向鱼塘内投放罗非鱼,鱼苗选择3-4厘米的幼鱼,且幼鱼虾放养密度为每亩5000-8000尾,投放完成后,对鱼苗进行饲料投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未经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659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