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媒体云标签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60672.1 | 申请日: | 202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98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政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政晖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F16/48;G06F16/41;G06F16/44;G06T19/00;G06F16/955;G06F21/62;G06F21/60;G06Q3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31325 | 代理人: | 王函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媒体 标签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多媒体云标签系统和方法,其中系统包括云标签、云端管理平台、云标签制作工具、云标签识别工具、多媒体数据上传工具及多媒体数据展示工具。该系统结构完整,层层细化,具有较完整的架构;可扩展性强,能够容纳各种数据信息;允许用户存储个性化的信息。通过对用户进行分层次的授权,确保用户可据实际需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深度参与。通过一物一码、一码一址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行了线下物体的线上映射,实现了万物联网的功能,实现了云标签所有者对不同位置的所属云标签及该云标签所代表的物品的管理。通过对云标签的不断赋能,极大地扩展了标签的容量,将云标签打造成了一种立体的体系,使其成为了将万物链接在一起的纽带与节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标签领域,特别是通过多维码、云、区块链等技术的综合使用,管理多媒体信息,以实现物品管理、万物联网的技术。
背景技术
现有标签技术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传统纸质标签。通过不干胶贴方式将标签贴在物品上,以手写或者打印方式进行物品标识。
2)码标签。通过一维码、二维码等方式,实现物体的溯源或者商品信息展示,用户只可读不可写
3)RFID标签。通过NFC方式读取RFID标签内容,实现物体的溯源或者商品信息展示,用户只可读不可写
虽然也有一些技术方案实现了与用户的互动,允许用户添加信息,但是,这些方案并未从物品管理、万物联网的角度着眼进行系统设计,系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总之,前述方案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标签容量有限。
2)用户不参与或参与度低。
3)没有系统方案或系统方案不完善,能够容纳的信息量有限,可扩展性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以下问题:
1)扩展了标签的容量,使得小小的标签与海量的云端存储之间建立了可靠的联系。
2)确保了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深度参与,融入整个系统中。
3)系统结构较完整,可扩展性强,能够容纳各种数据信息,且允许用户存储个性化的信息。
4)通过一物一码、一码一址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行了线下物体的线上映射,实现了万物联网的功能,实现了云标签所有者对不同位置的所属云标签及该云标签所代表的物品的管理。
5)通过多媒体云标签与区块链、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基于多媒体云标签对标识物品的各类应用管理,包括溯源、防伪、公证等。
6)通过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可以让标识物活起来,增加人与物连接标识的趣味性、智能性、便捷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多媒体云标签系统,该系统包括:
云标签,用于标识地址的展示;该标识地址是唯一的,与该云标签一一对应;该云标签在物品上和/或附近和/或管理位置展示,与该物品一一对应。该管理位置,是根据管理的需要而设立的展示位置。
云端管理平台,用于多媒体数据的存储及管理,通过该标识地址访问;该云端管理平台包括:存储模块,用于该多媒体数据的存储;该存储模块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有一一对应的存储单元地址;管理模块,用于该多媒体数据的管理;该管理模块包括:标识地址生成单元,用于该标识地址的生成;地址转换单元,用于将该标识地址转为该云标签可承载的云标签信息;存储空间匹配单元,用于将该标识地址和该存储单元地址相关联,进行该存储单元的分配;数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该多媒体数据,并存储到该存储空间匹配单元分配的该存储单元地址对应的该存储单元中;数据读取单元,用于发送该标识地址对应的该存储空间地址,通过该存储空间地址可以访问该存储空间所存储的该多媒体数据;物品打标单元,用于该物品的打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政晖,未经李政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606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