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错误证明的能源数据区块链上传系统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43335.1 | 申请日: | 2021-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01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 发明(设计)人: | 郝美薇;江黛茹;李妍;董阳;杨丹丹;杨一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H04L9/40;H04L67/1097 |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雨晴 |
| 地址: | 30001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错误 证明 能源 数据 区块 上传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错误证明的能源数据区块链上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用户单元、区块链侧链和区块链主链;
所述用户单元由智能电表等设备组成,各自注册为区块链节点,能实现用能源数据采集、上传至区块链侧链功能;
所述区块链侧链作为第三方数据中心用于接收、存储并公示多个用户单元的能源数据和能源数据的签名,在侧链统计计算后,把结果发送至区块链主链;
所述区块链主链用于对侧链传送的信息做最终记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错误证明的能源数据区块链上传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用户单元i包含一对私钥ski和公钥pki,私钥ski用于对能源数据进行签名,公钥pki在区块链上公开记录,用于验证对应的签名。
3.一种基于错误证明的能源数据区块链上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用户单元采集能源数据;
步骤2、将能源数据上传至区块链侧链存档,并将一定时间内存档记录数据的统计结果发送至区块链主链;
步骤3、用错误证明机制比对上传至区块链主链数据的正确性,进而完成能源数据的可信上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错误证明的能源数据区块链上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的具体方法为:
智能电表将用户i一段时间内的能源数据进行采集,记采集的能源数据为xi。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错误证明的能源数据区块链上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具体步骤包括:
(1)用户单元i利用私钥ski对采集的能源数据xi进行签名,记签名为σi,并将mi,σi上传至区块链侧链。其中
(2)区块链侧链节点利用公钥pki对xi,σi进行验证,判断σi是否为xi的合法签名,若验证通过则认为该条数据合法,并于区块链侧链存档记录;
(3)区块链侧链节点将一段时间内存档记录的批量数据分类处理,形成数据集,同时计算该数据集的统计结果s,并将统计结果s发送到区块链主链,其中
(4)侧链节点对xi,σi和对应时间戳进行展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错误证明的能源数据区块链上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的具体步骤包括:
(1)在区块链主链正式记录s之前,智能合约建立7天的“公示期”
(2)在公示期期间,所有区块链用户都可以提出质疑,声称统计结果s不正确,并向智能合约提交其认为正确的统计结果s′,同时,将和传入智能合约中;
(3)如果m′0+m′1≠s′,那么第三方能源数据中心获胜,区块链最终确定s为正确的统计结果;
(4)如果m′0+m′1=s′,那么,数据中心在本地检查m′0和m′1的正确性;数据中心向智能合约发送b,表示m′b错误,并将它认为的正确的mb发送给智能合约。
(5)怀疑者仍然可以对mb提出异议,重复步骤(3)-(4)的过程,其保证每次重复数据总量n减少一半,直到n=1,进入步骤(7)
(6)如果n=1,怀疑者将s′的签名σ发送到智能合约,智能合约验证Vrfypk(σi,xi)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怀疑者获胜,否则数据中心获胜,其中i是当前xn的全局索引,为签名验证函数,其成立当且仅当σi为xi基于公钥pki的合法签名;
(7)如果第三方能源数据中心在通知期间获胜,区块链最终确定s为正确的统计结果;否则,智能合约将在新的通知期内展示获胜的怀疑者提供的值s′作为新的统计结果,从而完成能源数据的可信上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未经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4333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