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输电导线间隔棒损伤监测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05475.X | 申请日: | 2021-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61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 发明(设计)人: | 何建平;王晓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博瑞鑫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16024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光纤 光栅 传感 输电 导线 间隔 损伤 监测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输电导线间隔棒损伤监测系统,多个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安装在间隔棒上监测支臂和框架的连接状态,光纤光栅解调模块测量光纤光栅中心波长并计算应变,数据分析模块通过应变增量判断支臂和框体是否松动并将损伤和应变信息传输到远程终端。本发明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测量信号不受输电导线电磁场干扰且信号传输距离长、防雷击,有效解决巡检耗时耗力的缺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电网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输电导线间隔棒损伤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中的间隔棒是输电导线间的支撑装置,是获得导线弧垂、舞动等状态参数的可靠参照物。因冻雨、降雪和大风等气候因素影响,输电线路会面临着发生导线舞动危险,容易引起间隔棒疲劳损伤,进而导致导线相间短路,严重危害电网安全运行。因此实现输电线路间隔棒在线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间隔棒随着导线运动,其支臂处于振动状态,间隔棒的支臂和框体容易松动,构件之间容易出现滑动间隙,导致磨损失效。目前对于间隔棒监测主要集中在视频定位以及通过人工巡检或无人机等方法对间隔棒的工作状态进行巡检,巡检不仅检测周期长而且劳动强度大,而对于间隔棒的在线损伤或受力监测缺乏有效的监测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输电导线间隔棒损伤监测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输电导线间隔棒损伤监测系统包括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2)、传输光纤(3)、光纤光栅解调模块(4) 和数据分析模块(5),其特征在于多个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2)安装在间隔棒上并通过传输光纤(3)连接形成一条光通路,光通路通过传输光纤连接到光纤光栅解调模块(4),光纤光栅解调模块(4)采集各个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光纤光栅中心波长并传输到数据分析模块(5),数据分析模块(5)识别间隔棒损伤或应变并通过内置数据无线传输模块传输到远程终端。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为片式结构,由光纤光栅(1-1)和片式橡胶(1-2)组成,光纤光栅(1-1)在片式橡胶(1-2)成型片材过程中埋入。
所述的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采用环氧树脂胶粘帖固定在间隔棒的支臂和框体的连接位置,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数量等于间隔棒的支臂数量。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2)为毛细管封装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采用环氧树脂胶粘帖固定在间隔棒的框体上。
所述的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2)的各个光纤光栅初始中心波长相差5nm,并通过传输光纤(3)在框体上形成一条光通路。
光纤光栅解调模块(4)与上述光通路相连,采集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2)的中心波长并传输到数据分析模块(5)。
所述的数据分析模块(5)内置间隔棒损伤判定算法和数据无线传输模块,采集的中心波长经间隔棒损伤判定算法识别间隔棒损伤和应变,识别结果通过数据无线传输模块传输到远程终端。
所述的间隔棒损伤判定算法是基于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测量应变与初始应变的差值判定间隔棒的支臂和框体是否发生松动损伤。
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采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本身不受电磁场影响,信号传输距离长且体积小、耐久性好,布设在输电导线间隔棒上不受输电线电磁干扰和防雷击,适合间隔棒长期的损伤监测,解决了传统巡检耗时耗力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输电导线间隔棒损伤监测系统框架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博瑞鑫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大连博瑞鑫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054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