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染场地地下水中苯系物的检测分析方法及其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97391.6 | 申请日: | 2021-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80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邓绍坡;周艳;姜登登;丁达;陈云;夏菲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72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潘卫锋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场地 地下 水中 苯系物 检测 分析 方法 及其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染场地地下水中苯系物的检测分析方法及其设备,方法包括S1:确定污染处理边界以及地下水水位高度后采集水样,得到待检测样本;S2、向待检测样本中加入碳酸银溶液进行反应,然后过滤处理,得到预处理样本;S3、将预处理样本加热后置入吹扫捕集设备中进行吹扫,并将吹扫出的气体通过捕集材料进行收集,最后加热捕集材料,得到解析气;S4、将解析气通入气相色谱质谱仪中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即可;本发明设计合理,地下水中苯系物检测效率高,适宜大量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水苯系物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污染场地地下水中苯系物的检测分析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苯系物(BTEX)包括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是具有易挥发、高移动性、高毒性效应的有机化合物。目前,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苯系物尤其是苯、甲苯二甲苯被广泛用作油脂、橡胶、树脂、油漆等的溶剂和基本化工原料,这样就造成石油化工、农药、有机化工、炼焦化工等行业的排放废水中含有较多的苯系物,成为河流、空气和地下饮用水等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单环芳香烃一般都是无色的易挥发液体,其蒸气比空气重,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液态时,它们的比重小于1,都具有毒性。其中苯是致癌物,其它苯系物对人体和水生生物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这类物质对人体可造成急性或慢性的毒性作用,有一些甚至与肿瘤有关。因此,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6种苯系物已列人我国水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中。近几年来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尤其苯系物更值得重视,所以开展水环境中苯系物的监测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染场地地下水中苯系物的检测分析方法及其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污染场地地下水中苯系物的检测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样
S1-1、确定污染场地污染处理边界和地下水水位高度,然后在污染处理边界内部区域等距设置数个地下水取样点;
S1-2、根据步骤S1-1所得地下水水位高度,在各个地下水取样点钻取不同深度的抽水井,然后抽取各个抽水井内部的地下水,得到待检测样本;
S2、样本预处理
向步骤S1-2所得待检测样本中加入质量浓度为15~35%的碳酸银溶液并充分搅拌,得到反应液,然后利用孔径为0.30~0.45μm滤膜对反应液进行过滤处理,得到预处理样本;其中,碳酸银溶液与待检测样本的体积比为1:9~16;
S3、苯系物提取
S3-1、将步骤S2所得预处理样本加热至40~90℃,然后置入吹扫捕集设备中,利用氮气对加热后的预处理样本进行吹扫,并将吹扫出的气体通过吹扫捕集设备中的捕集材料进行收集,得到捕集气体后的捕集材料;其中,控制吹扫捕集设备吹扫流量为15~35mL/min,吹扫温度为80~120℃;
S3-2、将步骤S3-1所得捕集气体后的捕集材料加热至260~450℃,得到解析气;
S4、检测分析
将步骤S3-2所得解析气通入气相色谱质谱仪中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色谱柱为DB-VRX石英毛细管柱,调谐模式为DFTPP调谐;色谱条件为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为1.2mL/min,以15:1分流进样,前进样口温度为230℃,柱箱温度为40℃,升温程序以40℃保持2min,以20℃/min的速率升温至250℃保持3min;质谱条件为离子源温度为230℃,接口温度为250℃,溶剂延迟时间为0.5min,离子检测SCAN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973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