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炭联合微塑料治理环境中常见污染物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596606.2 | 申请日: | 2021-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90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 发明(设计)人: | 倪妮;时仁勇;王娜;李晓娜;宋洋;郭欣妍;张晓辉;施玛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B09C1/06;C09K17/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潘卫锋 |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联合 塑料 治理 环境 常见 污染物 方法 | ||
1.一种生物炭联合微塑料治理环境中常见污染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生物炭制备:取小麦秸秆日晒2d,使用蒸馏水冲洗后置于烘箱中烘干,烘干后将小麦秸秆在粉碎机中粉碎,将粉碎后将小麦秸秆置于管式炉内以20-25℃/min的升温速度加热至400℃,保温炭化1h,随后以10℃/min的升温速度加热至500℃,保温炭化2-3h,冷却至室温后取出,将炭化后的小麦秸秆在研磨机中研磨至粒径为0.15-0.45mm的小麦秸秆生物炭粉末;
S2、微塑料制备:取微塑料在粉碎机中粉碎,将粉碎后的微塑料过60-80目筛网筛分,得到微塑料粉末;
S3、混合制备:
S3-1、预冷处理:将步骤S1中制备得到的小麦秸秆生物炭粉末与步骤S2中制备得到的微塑料粉末以3.85-4.35:1的重量比混合得到混合粉末,将混合粉末置于冰水浴中预冷处理5-10min;
S3-2、深冷处理:取出混合粉末置于液氮中深冷处理1-2h,取出后将混合粉末在0℃条件下真空干燥处理,随后置于1-3℃条件下保存;
S3-3、冻干制备:将混合粉末与质量浓度为50%的H2O2、植物油、稻谷壳粉末以10:1.75-2:0.8-1.2:0.5的重量比混合搅拌5min,随后置于冷冻干燥机中冷阱,控制冷阱温度为-65~-55℃,冷阱时间为5-8h,随后降温度降至-75℃~-70℃,抽真空至真空度为1-5pa,冷冻干燥24-30h,得到生物炭-微塑料混合冻干;
S3-4、超声粉碎:将生物炭-微塑料混合冻干在超声条件下粉碎,得到生物炭-微塑料冻干粉末;
S4、配施:将步骤S3-4中得到的生物炭-微塑料冻干粉末均匀施加到污染物污染的土壤中,所施加的生物炭-微塑料冻干粉末在土壤中的质量占比为0.4-1%;
S5、微塑料回收:取生物炭-微塑料冻干粉末处理后的污染土壤样品,将污染土壤样品与处理液混合后得到混合液,使用曝气泵对混合液进行曝气处理,曝气同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85-90℃,曝气时间2h,随后静置1h,取上层含有微塑料的植物油悬浮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炭联合微塑料治理环境中常见污染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蒸馏水冲洗3次,烘箱温度为75-80℃,烘干时间为6-8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炭联合微塑料治理环境中常见污染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微塑料为聚乙烯、聚丙烯或聚氯乙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炭联合微塑料治理环境中常见污染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1冰水浴为温度为0-2℃的去离子水,去离子水与混合粉末的重量比为5: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炭联合微塑料治理环境中常见污染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2中液氮与混合粉末的重量比为3-5:1,并且使液氮完全淹没混合粉末,同时对液氮和混合粉末进行超声搅拌处理,超声波功率为100-120W,搅拌速度为500-600r/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炭联合微塑料治理环境中常见污染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3中植物油为花生油或菜籽油,稻谷壳粉末的粒径为0.25-0.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炭联合微塑料治理环境中常见污染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4中超声波功率为50-70W,超声波粉碎时间为30min。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炭联合微塑料治理环境中常见污染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污染土壤样品与处理液的重量比为1:0.9-1.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炭联合微塑料治理环境中常见污染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液的组成成分及重量份为:草酸钠3-6份,氯化钠1-2份,氯化钙0.5-1份,六偏磷酸钠2-4份,氯化锌0.4-0.7份,水22-27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9660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