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要素流动大数据的边界效应测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93414.6 | 申请日: | 202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819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方煜;戴继锋;孙文勇;刘行;朱荣远;王泽坚;罗彦;蔡澍瑶;刘永合;程崴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
主分类号: | G06F16/29 | 分类号: | G06F16/29;G06F16/2458;G06F16/22;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 11872 | 代理人: | 孙志峰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要素 流动 数据 边界 效应 测度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要素流动大数据的边界效应测度方法,基于要素流动大数据的网络分析技术,计算空间单元的基于所述要素数据的中心坐标,利用网络地图路径导航API接口,计算所述空间单元中心间的实际交通距离与交通时间;基于标准引力模型,构建基本边界效应模型,并构建考虑实际情况及边界影响的基于要素流动大数据的边界效应模型,实现空间单元之间实际要素流动的准确和动态测度。本发明的方法数据获取简单、数据来源稳定可靠、可动态更新,整体算法效率和准确度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市规划数据分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边界效应测度方法。
背景技术
边界效应是城市群中城市之间因环境、交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对城市之间的人员、资本、货物等要素流动形成了阻碍或促进的作用,是促进城市合作与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现有技术中已有的边界效应测算方法,在测算对象上,通常面向国家、地区等经济体,对城市群内部城市或区县单元之间的测度较少,其数据与方法在城市群层面无法复用,难以指导城市群协同发展;在测度媒介上,通常基于商品价格差异、产业结构差异、成本差异等地区之间的差异属性,往往基于统计数据或调查数据,具有数据难以获得、测算难以动态更新、测算客观性不足等问题;在测度基础参数上,往往基于城市地理中心与地理直线距离,对城市的实际人口、产业中心反映有所不足,对城市之间的实际交通联系便利程度与交通设施支撑情况测算精准度不足;在测度模型上,通常利用引力模型、垄断竞争模型、一价定律、趋同分析模型等模型,通过构建虚拟变量的方法测度边界效应系数,进行边界效应的测算,缺乏实际要素流动的测度模型。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边界效应测算方法在客观性、准确性上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要素流动大数据的边界效应测度方法,客观、准确、动态地反映城市群多层次空间单元之间的边界效应量化测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要素流动大数据的边界效应测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获取某时间区段内特定空间范围的基础数据,包括所述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要素位置数据、要素数量数据,对获取到的所述要素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基础数据表;所述基础数据还包括空间单元的基本特征数据。
其中,所述要素为企业要素或人口要素。
步骤S2、基于步骤S1预处理后得到的基础数据表,匹配所述要素与其所属的所述空间单元,获得各所述空间单元中所述要素的数量总和;计算每两所述空间单元间的双向要素流动数据。
其中,所述双向要素流动数据为人口职住流动数据,或企业总部、分支联系数据,或企业资金流动数据。
步骤S3、基于步骤S1预处理后得到的基础数据表,计算各所述空间单元的基于所述要素数据的中心坐标。
其中,计算所述空间单元的中心坐标时,采用标准差椭圆工具进行计算。
步骤S4、基于步骤S3中得到的各所述空间单元的所述中心坐标,计算各所述空间单元所述中心间的实际交通距离与交通时间。
其中,利用网络地图路径导航API接口,计算所述空间单元中心间的实际交通距离与交通时间。
步骤S5、基于标准引力模型,构建所述空间单元间的基本边界效应模型;基于所述基本边界效应模型,构建考虑实际情况及边界影响的基于要素流动大数据的边界效应模型。
其中,所述空间单元间的基于要素流动大数据的边界效应模型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未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934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