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分离液体中微气泡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89956.6 | 申请日: | 202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25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袁惠新;马力;戴如昊;付双成;周发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19/00 | 分类号: | B01D1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韩春霞 |
地址: | 21316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分离 液体 气泡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分离液体中微气泡的装置,通过在筒体内布设上隔板和下隔板,能够将筒体分隔成集气腔、进料腔和集液腔的,通过在集气腔上设置排气管和出气管,使得气液两相混合物能够从进料口流向旋流管,并在旋流管内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场,并在离心力作用下,让密度大的液体迁移到旋流管的四周,并沿着壁面向下旋动,让密度小的气泡颗粒则向中间迁移,并沿着出气管向上旋动,从而将液体中的微气泡进行分离。在不需要任何化学方法或者额外增加物理资源消耗的情况下,能够将气液两相混合物中的微小气泡的进行分离,具有环保节能减排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离液体中微气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分离液体中微气泡的装置。
背景技术
微气泡是直径范围在几微米至几百微米之间的气泡。工业上,在高粘度物料如高粘度液体制备过程中,往往会混入气泡。经过搅拌或输送过程,这些气泡会破碎形成微气泡。微气泡粒度小、比表面积大、上升缓慢,在液体中存续时间长。例如,在用于三次采油的高粘度注聚物的制备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气泡混合在注聚物中,这些气泡一般体积比较微小,加上注聚物粘度比较大,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气泡难以溢出。这些气泡就会伴随着注聚物被打到地下,这对三次采油的过程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致使采油效率较为低下,同时气泡的存在,对地下资源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因此希望将注聚物中的微气泡脱除。
在供暖及制冷循环系统中不可避免地会存有一些空气,这部分气体以游离气泡形式随系统中液体循环运动。其中存在的空气会对供暖及制冷循环系统带来很多不利影响:积聚的气体产生气阻,造成系统阻力不均衡,系统循环不畅,产生噪音、气蚀,这些问题会降低设备及管网的使用寿命,换热器表面附有的气泡会降低其传热效率,系统气阻造成系统调试困难,且在运行期间经常需要人工排气。系统中的氧气会造成系统的氧腐蚀。腐蚀导致系统使用寿命降低,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
公布号为CN103056046A发明了一种气液旋流分离装置,利用光检测装置检测气液旋流分离后的气液,将旋流信息传送至激光多普勒系统,由激光多普勒系统对接受到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该专利引入了数据分析系统,从而忽略了旋流强化对气液分离的影响。公告号为CN201940295U发明了一种夹套式气液旋流分离器,通过布置收集缝的形状和位置,克服了原有气液旋流分离装置存在的“反混”效应,避免了气相夹带造成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该专利增加了收集缝与套筒等结构,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公布号为CN 213409076 U公开了一种气液旋流分离器,通过加入一根气液混合介质导入管,将气体通过与旋流筒内的旋流分离腔相通的气体排出管排出、液体通过与旋流筒内的旋流分离腔相通的液体排出管排出,能够以较低技术难度和较低成本设计成型,但此专利筒体为圆柱形,不能维持良好的旋流强度,导致气液分离效率不高。可见,现有提出的这些气液分离装置一则结构过于复杂,操作不灵活,且处理量较小。二是装置中的旋流程度较低,导致分离效率较为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分离液体中微气泡的装置,所述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能够将液体中的微气泡进行分离。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分离液体中微气泡的装置,包括筒体和旋流管,所述筒体内设有用于将筒体的腔室由上到下分隔成集气腔、进料腔和集液腔的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集气腔上设有排气管,所述集液腔上设有排液管,所述进料腔上设有进料管,所述上隔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下隔板上设有第二通孔;
所述旋流管的一端设有用于与进料管连通的进料口和过盈贯穿于第一通孔的出气管,所述旋流管的另一端连接有过盈贯穿于第二通孔的出液管。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旋流管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连接的圆筒和锥筒,所述圆筒的高径比为1~1.5,所述锥筒的锥角为3~30°。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出气管的直径与圆筒的内径之比为(0.02~0.1):1。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出液管的直径与圆筒的直径之比为(0.2~0.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899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食品加工机
- 下一篇:一种钢桁梁局部冷矫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