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重耐药印第安纳沙门菌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88165.1 | 申请日: | 202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14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杨诗沅;杨小鹃;刘振杰;陈谋通;胡文艳;吴清平;张菊梅;王涓;丁郁;雷涛;韦献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5/31;C12Q1/02;C12R1/4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周全英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重 耐药 印第安纳 沙门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耐药菌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重耐药印第安纳沙门菌及其应用。本发明发现一株同时携带五个喹诺酮药物耐药突变位点(gyrAS83F、gyrAD87N、parCT57S、parCS80R、parEA344V)、超广谱β‑内酰胺基因(blaCTX‑M‑65),以及其他多种类型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的MDR印第安纳沙门菌,该印第安纳沙门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产生高水平耐药,同时,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产生高水平耐药。鉴于此,本发明的印第安纳沙门菌可作为筛选功能微生物/新型抗菌药物的模型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药菌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重耐药印第安纳沙门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沙门菌(Salmonella spp)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可引起人和动物的伤寒、副伤寒、胃肠炎和败血症等许多严重疾病,使全球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已发现2600多种沙门菌血清型,印第安纳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casubsp.enterica serovar Indiana),最早于1955年分离自美国印第安纳州一个呕吐、腹泻、发热患者。1984年首次报道在广东地区发现了印第安纳沙门菌,但在其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只有极少数关于印第安纳沙门菌的报道。近年来在病人、动物、食品和环境中均有印第安纳沙门菌的检出,鸡肉是其最主要的宿主,并且印第安纳沙门菌具有广泛的耐药性,耐药范围成逐年上升趋势。
喹诺酮类药物和β-内酰胺类药物(第三、四代广谱头孢菌素)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沙门菌感染并具有较好治疗效果的重要抗生素。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菌药,其通过识别菌株靶标蛋白,影响菌株DNA的复制,产生抑菌作用。β-内酰胺类药物是现有抗菌药物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其通过与细菌内膜蛋白结合,抑制转肽酶的转肽作用,阻止细菌细胞壁和肽聚糖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而产生抑菌作用。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的降低与其靶位的改变有关。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ingregions,QRDR)的DNA螺旋酶(编码基因gyrA和gyrB)及拓扑异构酶IV(编码基因parC和parE)发生基因突变,使酶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喹诺酮类药物的结合。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包括:qnrA、qnrB、qnrC、qnrD、qnrS、qnrVC、qepA、oqxAB以及aac-(6’)-Ib-cr,也是导致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降低的原因。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程度通常与突变位点的位置和数量有关。单一位点突变可引起低水平耐药,若同时具有2个或多个突变位点,则会导致高水平耐药菌株的产生。
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最常见、最重要的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该酶能水解药物抗菌活性必需基团(β-内酰胺环),导致药物失去活性。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是导致沙门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四代广谱头孢菌素耐药的主要因素,并且大部分ESBLs基因由质粒编码,很容易在菌株间转移和传播,使得ESBLs基因快速流行。目前发现的ESBLs主要包括SHV、TEM、OXA、CTX-M和其他型,其中CTX-M型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新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重耐药印第安纳沙门菌及其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未经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881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