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混凝土受力分析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84332.5 | 申请日: | 202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35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王仕俊;夏懿;董倩;王星;程紫运;平常;宋小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 | 分类号: | G01N3/30;G01N3/12;G01N3/20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王晓凤 |
地址: | 73005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混凝土 分析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混凝土受力分析系统,该系统包括混凝土桩数据采集模块、混凝土桩测试模块、混凝土桩检测模块和混凝土桩数据分析管理模块;混凝土桩数据采集模块用于测量混凝土桩的基础数据,混凝土桩测试模块用于对混凝土桩进行瞬间撞击测试、承重能力测试和抗折强度测试,获取混凝土桩的测试数据,混凝土桩检测模块用于在测试后对混凝土桩进行检测,获取混凝土桩的检测数据,混凝土桩数据分析管理模块用于存储混凝土桩的基础数据、测试数据、检测数据以及确定混凝土桩的承重能力、抗折强度和开裂情况。本发明实现了对混凝土最大承重值和抗折强度的准确获取,为混凝土的载重控制提供了依据,有利于避免混凝土服役过程中的坍塌和碎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混凝土受力分析系统。
背景技术
智能混凝土一般是指超高性能混凝土,也被称为活性粉末混凝土。智能混凝土作为最近三十年中发展迅速的水泥基工程材料,其工程材料性能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具有自调节、自修复、高阻尼等特性。
但是,由于使用过程中难以获取智能混凝土的受力情况,经常使得智能混凝土承载的重力大于其本身的承载能力,造成智能混凝土的断裂和崩塌。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智能混凝土受力分析系统,通过分析智能混凝土的受力情况,确定智能混凝土的承重能力和抗折强度,从而保证智能混凝土的安全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智能混凝土受力分析系统,通过实验分析混凝土桩受力,准确获取混凝土的最大承重值和抗折强度,为混凝土的载重控制提供了依据,有效避免了服役过程中因混凝土荷载过大所导致的坍塌和碎裂,保障了混凝土的稳定性,提高了施工安全系数。
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混凝土受力分析系统,包括混凝土桩数据采集模块、混凝土桩测试模块、混凝土桩检测模块和混凝土桩数据分析管理模块;
所述混凝土桩数据采集模块,被配置为用于测量混凝土桩的基础数据;
所述混凝土桩测试模块,被配置为用于获取混凝土桩的测试数据;
所述混凝土桩检测模块,被配置为用于检测测试后的混凝土桩,获取混凝土桩的检测数据;
所述混凝土桩数据分析管理模块分别与混凝土桩数据采集模块、混凝土桩测试模块、混凝土桩检测模块相连接,被配置为用于存储混凝土桩的基础数据、测试数据、检测数据以及确定混凝土桩的承重能力、抗折强度和开裂情况。
优选地,所述混凝土桩数据采集模块分别与激光测距设备、湿度传感器、裂缝测量设备和平整度测量仪相连接,激光测距设备用于测量混凝土桩的尺寸,湿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混凝土桩的表面湿度,裂缝测量设备用于测量混凝土桩表面的裂缝尺寸,平整度测量仪用于测量混凝土桩表面的平整度。
优选地,所述混凝土桩的基础数据包括混凝土桩的长度、宽度、高度、表面湿度、平整度以及混凝土桩表面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
优选地,所述混凝土桩测试模块与液压测试装置相连接,液压测试装置用于对混凝土桩进行瞬间撞击测试、承重能力测试和抗折强度测试。
优选地,所述混凝土桩的测试数据包括应力加载值、应力加载速度、应力加载位置和应力加载时间。
优选地,所述混凝土桩检测模块分别与摄像机、弯曲度检测设备、超声波探伤设备相连接,摄像机用于记录混凝土桩测试模块对混凝土桩的测试过程,弯曲度检测设备用于测量测试后混凝土桩的弯曲度,超声波探伤设备用于测量测试后混凝土桩的损伤情况。
优选地,所述混凝土桩数据分析管理模块内部设置有混凝土桩承重能力分析模块、混凝土桩抗折强度分析模块和混凝土桩开裂情况分析模块,混凝土桩承重能力分析模块用于确定混凝土桩的最大承重值,混凝土桩抗折强度分析模块用于确定混凝土桩的抗折强度,混凝土桩开裂情况分析模块用于确定混凝土桩的损坏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未经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843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