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性防水Pu人造革的制备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81439.4 | 申请日: | 2021-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11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明建华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N3/14 | 分类号: | D06N3/14;D06N3/00;B05D3/02;B05D3/04 |
代理公司: | 三明市三元区君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68 | 代理人: | 李晓元 |
地址: | 366199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性 防水 pu 人造革 制备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性防水Pu人造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浆料配制:将水性聚氨酯、木质纤维粉、水性色浆、填充料、增稠剂,混合均匀,得到浆料;涂布:将浆料刮涂在离型纸上;一次烘干:将涂布完成后的离型纸,经承载框送至烘干箱内部,烘干制得人造革面层;贴合:将人造革面层贴合在基布上,制得半成品A;二次烘干:制得水性防水Pu人造革;出料:将水性防水Pu人造革经离型收卷、成检和出库。本发明中浆料配置均采用环保材料,同时在浆料配置时,无需添加额外的其他溶剂设计,防水效果优良,克服了现有水性PU产品不可做防水的服装面料的缺点,填补了无溶剂和零排放voc的人造革的防水Pu的空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皮革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性防水Pu人造革的制备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中国,人们习惯将用PU树脂为原料生产的人造革称为PU人造革(简称PU革);用PU树脂与无纺布为原料生产的人造革称为PU合成革(简称合成革),习惯上把上述三种革统称为合成革,人造革是最早发明用于皮质面料的代用品,它是用PVC加增塑剂和其他的助剂压延复合在布上制成,优点是价格便宜、色彩丰富、花纹繁多,缺点是容易变硬、变脆。PU合成革是用于代替PVC人造革,它的价格比PVC人造革要高。从化学结构来说,它更接近皮质面料,它不用增塑剂来达到柔软的性质。
目前市面上防水Pu人造革一般分为油性Pu、水性PU和双组分PU,油性PU可实现防水功能,但实际生产中达不到无溶剂和零排放环保标准,双组分可实现防水和无溶剂,但零排放,同时生产时由于水压不易控制,使得生产时的水压不稳定,从而造成产品在成品定型时,表面折痕严重不易恢复,即产品不达标,而市面上暂未有水性PU产品,可以作为防水的服装面料。
为此,提出一种水性防水Pu人造革的制备方法及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性防水Pu人造革的制备方法及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市面上暂未有水性PU,可以做防水的性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性防水Pu人造革,包括面层和底布,所述面层采用水性聚氨酯、木质纤维粉制成,所述面层占所述PU革质量的20-40%,所述底层占所述PU革质量的30-60%,所述底布占所述PU革质量的20-50%。
优选的,所述面层还包括占面层质量2-10%的水性色浆、占面层质量的1-5%的增稠剂和占面层质量的5~15%填充料。
一种水性防水Pu人造革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浆料配制:将水性聚氨酯、木质纤维粉、水性色浆、填充料、增稠剂以40~55%、10~30%、5~15%、5~15%、2~6%质量配比混合均匀,得到浆料;
S2、涂布:将离型纸平铺的放置在承载框内部,然后将S1中制得的浆料刮涂在离型纸上;
S3、一次烘干:将S2中涂布完成后的离型纸,经承载框送至烘干箱内部烘干,烘干完成后,将承载框复位,之后再次对承载框内部的离型纸,重复操作1-3次步骤S2和S3,制得人造革面层;
S4、贴合:将步骤S3中制得人造革面层贴合在基布上,制得半成品A;
S5、二次烘干:将步骤S4中制得半成品A转运至承载框内部,之后送入烘干箱内部进行烘干,烘干之后冷却,制得水性防水Pu人造革;
S6、出料:将水性防水Pu人造革经离型收卷和成检,然后出库。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制得浆料的粘度为4000~10000cp。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浆料均匀的刮涂在离型纸两侧面上,刮涂厚度为1.5-2.5mm。
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一次烘干的温度为80-120摄氏度,烘干时间为5-9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明建华纺织有限公司,未经三明建华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814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