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微凝胶驱的油藏动态预测方法、装置、介质和终端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77672.5 | 申请日: | 2021-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38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赵辉;周玉辉;盛广龙;孟凡坤;饶翔;钟珣;刘伟;雷昇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3/20 | 分类号: | E21B43/20;E21B33/13;G06F30/28;G06F113/08;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武汉谦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51 | 代理人: | 王力 |
地址: | 434023***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凝胶 油藏 动态 预测 方法 装置 介质 终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凝胶驱的油藏动态预测方法、装置、介质和终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油藏注采系统简化为井与井之间的连通单元;以连通单元为对象建立物质平衡方程,并生成井间流量和井点含水饱和度;在注水井中注入预设浓度的微凝胶,并建立微凝胶驱的浓度平衡方程;计算目标时刻注水井在各个连通单元方向上的微凝胶颗粒相浓度;调整水相渗透率下降系数,并计算目标时刻的井点含水饱和度,以预测加入微凝胶后目标区块的生产动态变化。本发明将微凝胶的封堵特性和井间连通性思想相结合,对微凝胶颗粒相进入孔道后的浓度分布、封堵情况及驱油效果进行动态预测,从而对现场开发方案进行指导,提高非均质油藏的采油量,增加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藏注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微凝胶驱的油藏动态预测方法、装置、介质和终端。
背景技术
当前,水驱开发仍是我国大部分油田的主体开发方式,长时间开发导致注采矛盾突出,多级优势流场并存且难以识别。目前,调剖堵水已成为注水开发中一类重要的工艺改造措施,调剖预测方法主要有矿场试验方法、统计学模型法和数值模拟法。矿场试验法和统计学模型法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决策,没有结合地层连通认识,现场调剖堵水措施整体成功率低、见效差、失效快。而针对调剖的数值模拟技术还不够成熟,对调剖动态的精确模拟预测比较困难,主要问题在于:调剖剂渗流机理复杂,难以精细描述;数值求解困难,无法快速计算。同时,没有融合井间连通优势流道信息,很难进行精确模拟和方案优化,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
近年来,赵辉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物理驱动模型INSIM(Physics-BasedData-Driven model),其只需利用油水井生产数据和井位信息建模,不同于机器学习等驱动模型,其是在遵循物质平衡的条件下进行快速动态预测,并通过历史拟合反演井间传导率和连通体积等参数,定量表征井间连通关系。此后,一些学者在INSIM基础上开展了相关研究,建立了INSIM-F、INSIM-FT-3D、INSIM-FPT及聚合物驱窜聚动态预测等模型,在均质性较强的油藏取得了降水增油的良好效果。但对于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聚合物驱中后期开发效果较差,这是由于储集层非均质性和聚合物滞留特性会引起“吸液剖面返转”,不利于提高中低渗透层的动用程度,无法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从而加剧层间矛盾,严重影响聚驱开发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微凝胶驱的油藏动态预测方法、装置、介质和终端,解决了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微凝胶驱的油藏动态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用于模拟井间油水动态的初始连通性模型,所述初始连通性模型将油藏注采系统简化为井与井之间的连通单元,所述连通单元由传导率和连通体积两个特征参数表征;
步骤2,以所述连通单元为对象建立物质平衡方程,并对所述物质平衡方程进行定压求解生成井间流量和井点含水饱和度;
步骤3,在注水井中注入预设浓度的微凝胶,并根据所述井间流量和所述井点含水饱和度建立微凝胶驱的浓度平衡方程;
步骤4,对所述浓度平衡方程进行求解,计算注入微凝胶后目标时刻所述注水井在各个连通单元方向上的微凝胶颗粒相浓度;
步骤5,根据目标时刻连通单元的微凝胶颗粒相浓度调整对应的水相渗透率下降系数,并计算目标时刻的井点含水饱和度,以预测加入微凝胶后目标区块的生产动态变化。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以连通单元为对象建立物质平衡方程,并对物质平衡方程进行定压求解生成井间流量和井点含水饱和度,具体为:
S201,以所述连通单元为对象建立物质平衡方程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大学,未经长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776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