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氨水工质回热器系统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73010.0 | 申请日: | 202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20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区春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奥宝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25/10 | 分类号: | F01K25/10;F01K13/00;F22B31/08;F22B37/50;C02F9/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泛想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60 | 代理人: | 李思源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经济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水 工质 回热器 系统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热动能转换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氨水工质回热器系统,包括第一回热器和氨气管道,所述第一回热器可为翅片时管道回热器或板式回热器,三通管a和三通管b分别位于的顶部和底部,氨气通道与三通管a和三通管b连接;所述氨水产生的氨气在第一回热器内部冒泡上升,并进入氨气通道,进一步通过氨气通道可以回到回热器,再次冒泡上升,构成氨气吸收回路。本发明将换热器和动力气缸连接,使用氨水作为工质,实现了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通过改变传统的管道连接方式,提高了回热效果,进一步提到了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动能转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氨水工质回热器系统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低温热能是指品位相对较低的热能,一般温度低于200℃,这些能源种类繁多,包括太阳热能、各种工业废热、地热、海洋温差等可再生能源;总量巨大,以工业废热为例,有统计指出,人类所利用的热能中有50%最终以低品位废热的形式直接排放。利用和回收这部分能源对于节能减排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Kalina循环是一种利用氨和水混合物作为工作介质的新颖、高效的动力循环系统。现有技术中基于Kalina循环可实现低温热能发电以及热动能转换。但是,由于回热器的转换效率低,在热动能转化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并且传统的Kalina循环中,氨水仅在单独回热器中循环,导致热能损耗增大。
因此,提供一种新的氨水工质回热器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换热设备效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种氨水工质回热器系统。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氨水工质回热器系统,包括第一回热器和氨气管道,所述第一回热器的第一开口处设置有三通管a,所述第一回热器的第二开口处设置有三通管b;
所述三通管a包括的第一支管a、第二支管a和第三支管a;
所述第一支管a与所述第一回热器的第一开口连通,第二支管a与所述氨气管道连通,第三支管a为进/出液口;
所述三通管b包括的第一支管b、第二支管b和第三支管b;
所述第一支管b与所述第一回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第二支管b与所述氨气管道连通,第三支管b为进/出液口;
所述第二支管a上设置有疏水过滤器a,所述第二支管b上设置有疏水过滤器b,所述疏水过滤器a和疏水过滤器b顶部均设置有饱和氨水层;
所述第二支管b上设置有增压循环泵,所述增压循环泵位于所述疏水过滤器与所述氨气管道之间。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第一回热器为翅片式第一回热器或板式第一回热器。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储液瓶,所述第一储液瓶与所述第二支管a连通;所述第一储液瓶与所述第二支管a的接通点位与所述饱和氨水层和氨气管道之间。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储液瓶,所述第二储液瓶与所述第二支管b连通;所述第二储液瓶与所述第二支管b的接通点位与所述饱和氨水层和氨气管道之间。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氨气管道上设置有第二回热器,所述第二回热器与所述氨气管道连通。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第一回热器内部设置有回热管道,所述回热管道一端与所述第一支管a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管b连接,所述回热管道在所述回热器内螺旋设置。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第一支管b与所述第一回热器的第一开口连接处设置有若干气体分散片,所述气体分散片为片状金属结构。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有上述的氨水工质回热器系统的热动能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热缸、冷缸和动力气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奥宝实验仪器有限公司,未经陕西奥宝实验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730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离心泵
- 下一篇:一种基于真实测量下多因素的力触觉再现系统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