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桁架叠合板的安装方法及安装支撑架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571387.2 | 申请日: | 2021-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00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 发明(设计)人: | 祝人杰;王东志;和西良;梁汝鸣;葛序尧;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1/14 | 分类号: | E04G21/14;E04G21/16;E04G25/04;E04G25/06 |
| 代理公司: | 山东瑞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68 | 代理人: | 刘继枝 |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桁架 叠合 安装 方法 支撑架 | ||
本发明涉及装配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桁架叠合板的安装方法及安装支撑架。本发明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现场测量放线并安装梁下立柱和梁侧立柱,安装支撑组件,调节梁下立柱和梁侧立柱,安装梁侧立柱拓展,安装叠合板,拆除梁下立柱和梁侧立柱。本发明支撑架包括梁下立柱和梁侧立柱,所述梁下立柱与梁侧立柱通过水平横杆连接,第一液压杆和第二液压杆分别与梁下支撑杆和梁侧支撑杆形成可伸缩液压杆。本发明相比于传统的预应力钢筋钢管桁架叠合板的模板搭设体系,可以将原来满堂支撑减小,可以解决目前建筑市场上楼板下架体搭设问题,达到板下无支撑,更大限度的做到不影响下一层的施工,可以加快工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桁架叠合板的安装方法及安装支撑架。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再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无论是国家的装配式标准还是各地方的装配率计算中,水平构件均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目前主要的水平叠合构件中就包含预应力钢筋钢管桁架叠合板, 然而叠合板的施工过程中的模板搭设体系依然和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楼板基本一致,需要搭建满堂桁架作为支撑,使装配式建筑无法发挥其施工迅速的优势,同时阻碍建筑其他结构的搭建和安装。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装配式建筑各部件安装之间的相互冲突,并加快叠合板的施工安装速度,提高整体的安装效率,本发明提供一种桁架叠合板的安装方法及安装支撑架。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桁架叠合板的安装方法及安装支撑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桁架叠合板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步骤一:根据装配式建筑设计图纸进行现场测量放线,在梁身下安装梁下立柱,在梁身的附近安装梁侧立柱;
步骤二:在梁下立柱底部安装支撑,将梁下立柱和梁侧立柱连接固定;
步骤三:调节梁下立柱和梁侧立柱的顶部,使梁下立柱紧贴梁身,梁侧立柱顶部紧贴叠合板预定位置;
步骤四:在沿着梁身方向的梁侧立柱一侧安装另一个梁侧立柱,并调整顶部使顶部与梁下立柱顶部水平;
步骤五:安装叠合板,将叠合板与梁身连接固定;
步骤六:拆除梁下立柱和梁侧立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梁下立柱作为主梁支撑,以梁侧立柱作为叠合板辅助支撑,代替原来的满堂桁架支撑方式,减少安装架面积,节省了施工空间,并减少与其他施工步骤的相互干预,安装和拆卸时间段,加快了施工速度。
优选的,步骤一所述现场测量放线前通过确定梁的长度计算需要的梁下立柱的数量,并进一步确定承受最大力矩的点,在承受最大力矩的点出进行标记并安装梁下立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计算得到所需的梁下立柱的数量,减少梁下立柱的用量,同时避免因为受力过大导致的施工失误。
优选的,步骤三所述调节梁下立柱和梁侧立柱的顶部,调节方式为首先通过液压顶升方式调节高度,然后调整梁侧立柱顶部角度使梁侧立柱贴合叠合板预定的角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液压顶升方式调节梁下立柱和梁侧立柱的高度,方便控制安装精度,且安装方便,受力效果较好。
优选的,步骤四所述梁侧立柱一侧安装另一个梁侧立柱,并且两相邻梁侧立柱相互连接固定,连接方式包括水平连接和交叉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扩展的梁侧立柱相互连接成整体,增加对叠合板的支撑点位,支撑受力范围增大,同时支撑更加稳固。
优选的,步骤五所述安装叠合板的安装方式包括吊装和顶升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713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