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阻挥发装置和处置LNG罐区泄漏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66979.5 | 申请日: | 2021-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71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康泽天;于安峰;张云燕;党文义;张杰东;王鹏;鲍磊;慕云涛;刘金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3/06 | 分类号: | A62C3/06;A62C31/00;A62C31/28;A62C37/4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董杰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挥发 装置 处置 lng 泄漏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智能阻挥发装置和处置LNG罐区泄漏的方法。该智能阻挥发装置中支撑结构包括底座结构和支撑杆,底座结构位于泄露收集池的底部,支撑杆可拆卸地固接在底座结构上;固定结构与支撑杆固接,自展开式骨架安装在固定结构上,形状记忆合金弹簧安装在自展开式骨架上,控制自展开式骨架张开或合拢,阻挥发篷布随着自展开式骨架张开或合拢而覆盖或敞开泄露收集池;自动开关结构设置在自展开式结构上且触发消防功能模块在自展开式结构合拢时关闭,在自展开式结构张开时开启。该智能阻挥发装置能够无人智能作业,有效减缓和阻止泄漏收集池中LNG的蒸发和气化,极大降低了作业事故的风险,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LNG泄漏收集池的智能阻挥发装置和处置LNG罐区泄漏的方法。
背景技术
液化天然气LNG作为一种新兴能源,以其清洁、经济、高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居民生活、汽车燃料等领域,社会的需求量不断增长,LNG产业的发展日益壮大,LNG储罐的规模也随之呈现大型化的趋势,超大型储罐及库区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但是,大规模的LNG聚集在储罐和库区,一旦发生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依据国内外液化天然气LNG陆上设施设计相关规范(GB50183\NFPA59A\EN1473)要求,需在LNG场站设计LNG泄漏收集系统,收集事故状态下意外遗撒的LNG到收集池,对其进行安全集中收集处理。在收集池中,应尽量减缓或阻止LNG的蒸发和气化,以避免低温LNG四处漫流所带来的低温伤害,以及气化后形成的易燃易爆蒸气云所带来的火灾爆炸风险。
目前,LNG泄漏收集系统一般是在泄漏处设置收集盘,当LNG储液罐发生泄漏时,泄漏出的LNG首先会被集中到LNG泄漏收集盘内,LNG泄漏收集盘的中心设有排液孔,排液孔与收集管相连,从而将泄漏出的LNG通过收集管导入LNG泄漏收集池进行统一处理。
然而,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缺陷:1、现有LNG泄漏收集盘仅能在泄漏处对LNG进行收集和处理,可适当减缓泄漏处的LNG蒸发和气化,而对泄漏收集池内LNG的蒸发和气化起不到延缓和阻碍作用;2、对于泄漏收集池内的LNG,一般用人工的方式对其进行物理隔绝,减缓其蒸发和气化,在处置过程中,需要人员参与,无形中增大了起火爆炸以及人员伤亡的风险。
因此,急需要提供一种用于LNG泄漏收集池的智能阻挥发装置来解决上述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设备无法对泄漏收集池内LNG的蒸发和气化进行延缓和阻碍,人工操作时起火爆炸风险系数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智能阻挥发装置,该智能阻挥发装置能够无人智能作业,有效减缓和阻止泄漏收集池中LNG的蒸发和气化,极大降低了作业事故的风险,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阻挥发装置,该智能阻挥发装置包括支撑结构、自展开式结构、自动开关结构和消防功能模块;其中,
支撑结构包括底座结构和支撑杆,底座结构位于泄露收集池的底部,支撑杆可拆卸地固接在底座结构上;
自展开式结构包括固定结构、自展开式骨架、形状记忆合金弹簧和阻挥发篷布,固定结构与支撑杆固接,自展开式骨架安装在固定结构上,形状记忆合金弹簧安装在自展开式骨架上且设置为能够通过展开和收缩控制自展开式骨架张开或合拢,阻挥发篷布设置在自展开式骨架上并设置为随着自展开式骨架张开或合拢而覆盖或敞开泄露收集池;
自动开关结构设置在自展开式结构上,并且,自动开关结构设置为能够触发消防功能模块在自展开式结构合拢时,消防功能模块关闭;在自展开式结构张开时,消防功能模块开启。
优选地,底座结构包括设置在泄露收集池地面上的基坑中的多根螺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669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