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滑油耗测试装置及测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50584.6 | 申请日: | 2021-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35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赵冠华;曹应佳;梁刚;张学艳;李丽婷;杜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F9/00 | 分类号: | G01F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何惠琴;喻学兵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耗 测试 装置 测量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滑油耗测试装置,用于测试柴油机的滑油耗。该滑油耗测试装置的加油单元中,加油箱存放有滑油,进送管路连接加油箱和油底壳,进送部件设置于进送管路中,用于从加油箱向油底壳进送滑油。温控单元中,温度采集组件采集加油箱内的第一滑油温度和油底壳内的第二滑油温度,加热器根据第一滑油温度和第二滑油温度,对加油箱内的滑油加热。溢流管路连接到油底壳,用于排出从油底壳溢出的滑油。计量单元用于获取从加油箱进送的滑油量和从溢流管路排出的滑油量之间的油量差值。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滑油耗测试装置的滑油耗测量方法。采用上述滑油耗测试装置及测量方法,可以准确地完成柴油机中滑油耗的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油耗测试装置,还涉及一种滑油耗测量方法,可以测试柴油机的滑油耗。
背景技术
在柴油机工作过程中,滑油系统负责供给各运动部件所需的润滑油,并进行润滑和冷却,是柴油机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滑油消耗率能够反映柴油机的经济性、排放性,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也是柴油机的结构、制造及运转状态是否良好的标志,是柴油机的重要性能参数之一。柴油机滑油消耗的主要途径是润滑油窜入气缸,滑油消耗量的数量级相对较小,通常仅为燃油耗的0.1%~0.5%。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准确且快捷地完成滑油耗的测量,是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难点。
中国发明专利CN105424166A中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润滑油消耗值的测量方法,其中提出,通过测量进气中的滑油溶解度,来测量某一工况下的滑油耗。而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5078319U中公开了一种自动补给式发动机润滑油消耗量检测系统,其中提出,通过与油底壳连接的可视量筒油位变化,可以计算出滑油消耗量。
然而,发明人分析认为,由于船用柴油机的自身特点,上述测量方法及系统均不能精准地测量船用柴油机的滑油耗。特别地,对于船用柴油机的油底壳,温度差异会导致其中滑油体积变化,上述测量方法中均未考虑到这一点,因而测试精度均较低。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滑油耗测试装置及测量方法,可以准确地完成滑油耗的测量,特别适用于船用柴油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滑油耗测试装置及测量方法,可以准确地完成柴油机特别是船用柴油机中滑油耗的测量。
本发明提供一种滑油耗测试装置,用于测试柴油机的滑油耗,所述柴油机具有收集滑油的油底壳,所述滑油耗测试装置包括加油单元、温控单元、溢流管路和计量单元。所述加油单元包括加油箱、进送管路和进送部件,所述加油箱存放有滑油,所述进送管路连接所述加油箱和所述油底壳,所述进送部件设置于所述进送管路中,用于从所述加油箱向所述油底壳进送滑油。所述温控单元包括温度采集组件和加热器,所述温度采集组件采集所述加油箱内的第一滑油温度和所述油底壳内的第二滑油温度,所述加热器根据所述第一滑油温度和所述第二滑油温度,对所述加油箱内的滑油加热。所述溢流管路连接到所述油底壳,用于排出从所述油底壳溢出的滑油。所述计量单元用于获取从所述加油箱进送的滑油量和从所述溢流管路排出的滑油量之间的油量差值。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滑油耗测试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成:获取所述温度采集组件采集的所述第一滑油温度和所述第二滑油温度,计算所述第一滑油温度和所述第二滑油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并且根据所述温度差值控制所述加热器的启停;和/或,在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后,起动所述进送部件,借此向所述油底壳进送滑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滑油耗测试装置还包括液位采集组件,用于采集所述油底壳内的滑油液位;和/或,所述滑油耗测试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成,根据所述液位采集组件采集的所述滑油液位,控制所述进送部件的启停和/或流量切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溢流管路的最高液位决定所述油底壳的基准液位;并且,所述液位采集组件为液位报警器,所述溢流管路的最高液位高于所述液位报警器的所在高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送管路的出口和所述溢流管路的入口分别连接到所述油底壳的加油口和抽油口中的第一方和第二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505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