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融合无损检测技术的中药材数字化质控追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28569.1 | 申请日: | 202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9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唐勇;龚晨辉;王培鉴;徐坤俐;姚博;杨泽鹏;王远会;万海伦;陈广川;刘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奕阳现代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奕阳现代食品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合伙) |
主分类号: | G06Q30/00 | 分类号: | G06Q30/00;G16H20/10 |
代理公司: | 成都聚蓉众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91 | 代理人: | 刘艳均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融合 无损 检测 技术 中药材 数字化 追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融合无损检测技术的中药材数字化质控追溯方法,属于中药材溯源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中药材没有科学的鉴别体系,同时中药材在生产、运输、加工、出售过程无法进行产品溯源的问题。其通过构建融合无损检测技术的中药材数字化追溯系统,对中药材的种植过程和储运过程进行记录并关联中药材的各项数据信息,在无损检测技术的加持下使得追溯信息的记录更加科学准确。在中药材的加工环节,建立中药饮片近红外无损检测数据库,并将近红外无损检测设备物联化,在中药饮片流通过程中或者到达下游商户时可通过物联化近红外无损检测设备再次测量样品与数据库做比对,为其提供真伪鉴别、掺伪识别、品种分类、产地分析、质量评价佐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中药材溯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融合无损检测技术的中药材数字化质控追溯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中药材鉴别主要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手段,根据经验判断药材的真伪优劣和大致产地,需要检测人员拥有丰富的经验,可靠性和重现性较低。同时,现阶段中药材在生产、运输、加工、出售过程均没有对相关药材进行标准化检测和记录,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产品溯源体系,无法对中药材的产地、优劣、安全性等问题进行质控追溯。如今国家明确规划了要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和完善中药材标准,完善中药材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构建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继而保证中药材安全、有效、可追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融合无损检测技术的中药材数字化质控追溯方法,解决现有中药材没有科学的鉴别体系,同时中药材在生产、运输、加工、出售过程无法进行产品溯源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融合无损检测技术的中药材数字化质控追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不同地点建立若干中药材种植基地,对于中药材种植端,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进行可视化留影,赋予每份药材一个二维码,每份中药材的二维码关联有中药材在种植时的基本数据信息,并基于数据信息构建中药材追溯系统;
(2)选取两个以上种植基地产出的中药材,使用电子鼻对不同产地的中药材进行无损检测,将检测数值进行建模,在中药材追溯系统中构建中药材道地性数据库;
(3)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记录中药材储运时的数据信息,并通过每份中药材的二维码进行关联,同时当中药材到达中药材加工厂后,利用电子鼻对每份药材进行二次无损检测,将检测数据与中药材道地性数据库做对比,判断经过一定时间储藏运输后的中药材特性是否发生改变,并且判断药材的道地性。
(4)中药材在加工工厂加工后,对中药材的二次加工产品进行近红外无损检测,测量数据并建立中药材的二次加工产品数据库,并将中药材的二次加工产品数据库添加进中药材追溯系统,同时将近红外无损检测设备物联化,使得每个近红外无损检测设备与中药材追溯系统物联化;
(5)中药材的二次加工产品的流通过程中或者到达下游商户时可随时通过物联化的近红外无损检测设备再次测量样品,并将检测数据与中药材追溯系统中的中药材的二次加工产品数据库做比对,从而对中药材的二次加工品进行真伪鉴别、掺伪识别、品种分类、产地分析、质量评价的追溯。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中药材在种植时的基本数据信息包括生长环境、生长情况、种植实景、采收实景。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中药材储运时的数据信息包括中药材种类、产地、等级、数量、中医药材图片、运输人员信息、运输车辆、储运实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通过检测出中药材的感官性状、特征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评价参数,选出具有道地性的中药材样品,以及用电子鼻检测中药材样品的多维度传感器响应值来构建对应中药材道地性数据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奕阳现代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奕阳现代食品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合伙),未经成都奕阳现代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奕阳现代食品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合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85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