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取生物样品用塑料离心管的表面改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23791.2 | 申请日: | 202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960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0 |
发明(设计)人: | 张衡;丁贤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赛宁(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7/04 | 分类号: | C08J7/04;C08J7/12;C08L23/12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取 生物 样品 塑料 离心管 表面 改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取生物样品用塑料离心管的表面改性方法。所述表面改性方法包括:将塑料离心管浸渍于羟基化溶液中,并使塑料离心管绕垂直于重力方向的轴线间歇性地旋转,从而实现对塑料离心管的羟基化处理,之后进行漂洗、干燥及紫外光照射;然后至少在经羟基化处理后的塑料离心管的内壁上涂覆改性溶液,经干燥、热处理后得到低蛋白吸附塑料离心管。本发明提供的表面改性方法保证了高长径比、小直径的离心管的羟基化处理的均匀性,进一步地确保了经过表面改性处理后的离心管表面的低吸附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表面改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取生物样品用塑料离心管的表面改性方法。
背景技术
离心技术在生物科学,特别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已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每个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都要准备多种型式的离心机。离心技术主要用于各种生物样品的分离和制备,生物样品悬浮液盛放在离心管中在高速旋转下,由于巨大的离心力作用,使悬浮的微小颗粒(如细胞器、生物大分子的沉淀等)以一定的速度沉降,从而与溶液得以分离,因此离心管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当使用普通材质的离心管储存或孵育生物样品时,24小时之内会有多达90%的样品因为被塑料表面吸附而损失。因此,需要通过进行材料改性,使产品内壁产生亲水表面,降低对蛋白分子的吸附结合能力,以确保所储存得蛋白质溶液的浓度稳定性。
中国发明专利CN112973821A公开了一种低吸附、抗菌的离心管的制备方法,包括:离心管表面预处理,先将市购的离心管依次进行除油质和有机杂质清洗后,再对其表面进行羟基化处理;离心管表面涂层处理,将改性硅烷偶联剂溶于甲醇中,涂膜在经羟基化处理的离心管表面,晾干后、热处理即得涂层后的离心管。该技术方案制得的离心管具有优异的抗生物黏附性能,稳定性好,且吸附性能低,抗菌性能良好;在高温依然具有优异的疏水性能,改善液体挂壁现象。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应用于低长径比、大直径的离心管时,能够取得较为均匀的表面改性效果,但当上述技术方案应用于高长径比、小直径的离心管时,尤其是对于长径比大于10、直径小于7mm的离心管,会因为离心管管底残留的气体阻碍而使对离心管的改性存在死角,导致表面改性的均匀性较差,无法确保在使用过程中全部表面对于蛋白质分子的低吸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取生物样品用塑料离心管的表面改性方法。
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取生物样品用塑料离心管的表面改性方法,用于制备低蛋白吸附塑料离心管,所述方法包括:1)提供经过清洁处理的塑料离心管,所述塑料离心管的最大直径小于7mm,且所述塑料离心管的长度与最大直径之比大于10;2)将所述塑料离心管浸渍于羟基化溶液中进行羟基化反应,并在进行所述羟基化反应时使所述塑料离心管以垂直于重力方向的轴线为旋转轴交替进行第一正向旋转动作和第一反向旋转动作,且使所述塑料离心管的轴线与所述旋转轴垂直,从而实现对所述塑料离心管的羟基化处理,所述第一正向旋转动作和第一反向旋转动作的转速均为8-12转/min,每一第一正向旋转动作和每一第一反向旋转动作的持续时间均为3-5min,相邻第一正向旋转动作和第一反向旋转动作之间的间歇期为30-50s,在所述间歇期内所述塑料离心管处于第一停滞状态且所述塑料离心管的轴线垂直于重力方向,所述羟基化反应的反应时间为20-25min,在羟基化反应结束后依次对所述塑料离心管进行漂洗、干燥和紫外光照射;3) 至少在经过羟基化处理的塑料离心管的内壁上涂覆改性溶液,并使所述改性溶液中的表面改性剂与所述塑料离心管表面的羟基化物质反应形成低吸附层的前体,经干燥、热处理后形成低吸附层。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案中,步骤2)还包括:所述羟基化反应在第一加压状态下进行,所述第一加压状态的压力为高于大气压5-10k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赛宁(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赛宁(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37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标签分级的资讯召回排序方法、装置和设备
- 下一篇:一种温控防火闭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