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试双模通信单元通信性能与协议的装置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07559.X | 申请日: | 2021-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14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祝恩国;刘宣;张海龙;任毅;李然;郑国权;卢继哲;阿辽沙·叶;侯帅;翟梦迪;王爽;常蕾;夏怡虹;赵兵;林繁涛;陈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7/29 | 分类号: | H04B17/29;H04B17/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刘海蓉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试 双模 通信 单元 性能 协议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试双模通信单元通信性能与协议的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所述方法选择待测双模通信单元的测试类型,根据测试类型生成信号指令,根据信号指令生成相应的测试信号,根据测试信号生成相应的反馈信号,并根据反馈信号和/或测试信号生成测试结果。由此,本发明通过确定测试类型,选用相应的设备生成测试信号,然后根据测试信号生成反馈信号后发送到测量设备进行待测双模通信单元通信性能与协议的测试,实现了测试环境构建,待测双模通信单元管理,测试组件状态自动控制与数据读取,从而在测试过程中实现了测试自动化,减少了人工干预,为双模通信单元的入网检测、供货检验、故障检测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检测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测试双模通信单元通信性能与协议的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通信单元作为数据采集的核心单元,其通信性能的差异会对通信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通信单元的通信协议适配度直接影响到不同厂家模块混合组网的成败及其通信效率。双模通信单元采用高速电力线载波(HPLC)和高速无线(HRF)两种通信方式作为信号的传输载体,通过有线和无线通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混合组网,实现用电信息采集信息的上传以及控制指令的下发。当通信单元作为一种独立的资产进行时,如何对通信单元开展性能协议等方面的测试,就成为支撑通信单元入网、采购、故障诊断等检测工作的关键。目前,如何对双模通信单元的HRF部分进行性能协议的自动化测试,尚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双模通信单元的HRF部分进行性能协议的自动化测试尚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测试双模通信单元通信性能与协议的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测试双模通信单元通信性能与协议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信号单元,用于根据第一信号指令生成第一射频信号;
第二信号单元,用于根据第二信号指令生成第二射频信号;
信号分配单元,用于接收第一射频信号并分配给射频信道单元和第一测量单元,接收第二射频信号并传输至射频信道单元或第一测量单元,以及接收第三反馈信号并发送至第一测量单元;
射频信道单元,用于接收第一射频信号和第二射频信号并传输至DUT仓单元,接收第三反馈信号并发送至信号分配单元,或者接收DUT仓单元发送的待测信号并传输至第二测量单元,以及将第一辅助测试信号传输至DUT仓单元,并将第一反馈信号传输至辅助信号单元;
载波信道单元,用于将第二辅助测试信号传输至DUT仓单元,并将第二反馈信号传输至辅助信号单元;
第一测量单元,用于接收信号分配单元传输的第三反馈信号和第一射频信号生成测试待测双模通信单元的射频发射性能的第一测试结果,以及根据第一射频信号生成测试待测双模通信单元的第一射频接收性能的第二测试结果,根据第二射频信号生成测试待测双模通信单元的第二射频接收性能的第三测试结果;
第二测量单元,用于接收射频信道单元传输的待测信号,并根据所述待测信号生成测试待测双模通信单元的矢量误差幅度EVM性能的第四测试结果;
辅助信号单元,用于根据第四信号指令生成第一辅助测试信号和第二辅助测试信号,以及根据第一反馈信号和第二反馈信号生成测试待测双模通信单元的协议一致性的第五测试结果;
DUT仓单元,用于容纳待测双模通信单元,并根据第三信号指令生成待测信号,根据第一辅助测试信号生成第一反馈信号,根据第二辅助测试信号生成第二反馈信号,以及根据第一射频信号和第二射频信号生成第三反馈信号并发送至射频信道单元;
信号指令单元,用于根据待测双模通信单元的测试类型,生成第一信号指令、第二信号指令、第三信号指令和第四信号指令中的至少一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75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互感器二次回路接线端子的自动识别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可拆卸车辆隔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