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自合拢的智能救生圈装置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07486.4 | 申请日: | 2021-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2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王祺;叶仁传;张志浩;刘虎;杨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9/15 | 分类号: | B63C9/15;B63C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2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拢 智能 救生圈 装置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自合拢的智能救生圈装置及使用方法,本发明包括有气囊、喷水推进器、智能图像采集装置和控制器,气囊之间通过铰接结构或轻质电磁铁结构相连,喷水推进器对称布置在救生圈两侧。通过智能图像识别系统,可实现智能识别、自动合拢与智能救援,适用于中小型开放水域的的安全救援作业,适用性强,且简单易操作,经济性好;解决了传统救援活动营救效率低、成功率低、危险系数高、智能化程度不够等问题,杜绝了落水者因过度慌张或挣扎脱力而无法正确使用救生圈致使悲剧发生的情况,适用于中小型开放水域的打捞救援活动,且救援成功率高,安全性可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救生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自合拢的智能救生圈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据我国卫生部统计,全国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夏天是溺水事故的高发季节,溺水者约60%为青少年。
目前,国内针对落水者的营救方法主要有三种:人力跳水救援、抛掷救生圈和救生船救援。其中,最常见的安全营救方式主要是通过抛掷救生圈。救生圈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施救者在落水者上风抛下救生圈,落水者先抓住救生圈,然后双手同时向下压住救生圈一侧,使救生圈竖起,手和头顺势钻入圈内,再将救生圈夹在双腋下面,保持头部高于水面,身体浮于水上,等待救援。但是,营救过程中,落水者常常由于过度慌张或因挣扎脱力而无法正确使用救生圈,不能将救生圈套在身上,最终导致了悲剧的诞生。因此为了保障落水者生命安全,同时提高救援成功率和救援安全性,需尽快设计了一种可自合拢的智能救生圈装置。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自合拢的智能救生圈装置及使用方法,来解决传统的救援落水者活动存在的营救效率低、营救速度慢、成本高、危险系数高以及智能化程度不够这些问题。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自合拢的智能救生圈装置,包括有气囊、喷水推进器、智能图像采集装置和控制器,所述气囊包括有直气囊和弯气囊两种,所述直气囊共有五个,两两相连,设置在本装置的前端;所述弯气囊共有两个,分别与本装置尾端的直气囊相连;所述喷水推进器对称设置在本装置两侧的直气囊上,控制本装置的直行与转向;所述智能图像采集装置设置在两两相连的直气囊中最中心的直气囊上,采集周边环境的信息反馈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喷水推进器以及智能图像采集装置通过电气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直气囊两两之间通过铰接结构相连,所述铰接结构包括有铰接法兰和铰接柱销,所述铰接法兰与铰接柱销相连;所述直气囊与弯气囊两两之间通过铰接结构相连;两个所述弯气囊通过轻质电磁铁结构连接,所述轻质电磁铁结构采用消磁极快的硅钢,通电相吸,放电松开,完成对落水者的自动包围和自动合拢收缩。
作为优选,所述铰接柱销上安装有控制气囊间相对转动角度的微型舵机,所述微型舵机与控制器通过电气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铰接结构的外部设置有一层可弯曲的软管,提供浮力的同时,保护落水者手指,并且对于内部结构以及电路能够起到防水防潮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喷水推进器从直气囊内部伸出,所述喷水推进器采用能够上下左右转动的喷口。
作为优选,所述智能图像采集装置包括有伸缩杆一、伸缩杆二、滑杆、采集平台一、采集平台二、防水摄像机、红外热传感器、声音传感器、强光手电筒一、强光手电筒二和支撑杆,所述伸缩杆一贯穿直气囊,与直气囊滑动连接,所述伸缩杆二从伸缩杆一内伸出,与伸缩杆一滑动连接,所述伸缩杆二内设置有滑杆,所述采集平台一和采集平台二平行设置,分别与滑杆连接,所述采集平台一和采集平台二中间设置有支撑杆,所述采集平台一、采集平台二和支撑杆构成的采集平台沿着滑杆上下滑动;所述防水摄像机设置在采集平台一上,所述防水摄像机的两侧设置有强光手电筒一和强光手电筒二,所述防水摄像机的任意一侧还设置有红外热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
作为优选,所述气囊选用防水防腐蚀材料并且表面设置有便于抓取的粗糙面以及涂有鲜亮显眼的橘黄色油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74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