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光纤编码可寻址的全光交换通信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04137.7 | 申请日: | 202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242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朱惠君;薛鹏;毛志松;邬耀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水木光华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J14/02 | 分类号: | H04J14/02;H04Q11/00;H04B10/40;H04B10/5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伍传松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光纤 编码 寻址 交换 通信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光纤编码可寻址的全光交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全光交换设备,多个所述全光交换设备之间通过光缆光纤串联;
每个所述全光交换设备皆包括第一交换板卡和第二交换板卡;所述第一交换板卡和第二交换板卡皆包括高速控制模块、n个窄波脉冲光源、波分复用器、环形器、光波采集模块、第一光开关、发光端、收光端、第二光开关、分光器、m个不同中心波长的光栅以及m个光电转换模块,m个不同中心波长的光栅组成本端全光交换设备的光纤编码;所述高速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n个窄波脉冲光源、第一光开关、第二光开关、m个光电转换模块连接以发送控制指令与接收信号;所述n个窄波脉冲光源、波分复用器、环形器、第一光开关、发光端依次连接,所述光波采集模块连接于所述环形器与所述高速控制模块之间;所述收光端、第二光开关、分光器、m个不同中心波长的光栅依次连接,m个不同中心波长的光栅与m个光电转换模块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光开关的切换通道与第二光开关连接;
所述第一交换板卡的高速控制模块与第二交换板卡的高速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第一交换板卡的第二光开关切换通道与第二交换板卡的第一光开关连接;所述高速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本端光电转换模块所采集到的光纤编码是否匹配,来控制第一光开关和第二光开关切换,进而确定接收收据或向下一级设备转发数据;
所述第一交换板卡/第二交换板卡的发光端、收光端与相邻所述全光交换设备之所述第一交换板卡/第二交换板卡的收光端、发光端通过光缆光纤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纤编码可寻址的全光交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m个所述光栅与所述分光器之间一一对应设置有m个滤波器,m个所述光栅与m个所述滤波器的中心波长对应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光纤编码可寻址的全光交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m个所述光栅为不同中心波长的透射式光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纤编码可寻址的全光交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n个所述窄波脉冲光源的光波数据传输时长为k*T0,光波传输脉冲为T0,光纤编码识别脉冲为d*T0,其中k为固定值且大于d,d为动态值且大于等于4。
5.一种基于光纤编码可寻址的全光交换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全光交换通信系统,所述全光交换通信方法包括:相邻设备的光纤编码识别、编制相邻路由表、相邻设备初始路由表传递、路由表重组、相邻设备光纤通信、指定设备光纤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光纤编码可寻址的全光交换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设备的光纤编码识别、编制相邻路由表包括:
高速控制模块控制n个窄波脉冲光源向相邻的全光交换设备发送指定脉冲宽度的全波长光波;
全波长光波经波分复用器、环形器、第一光开关、发光端、光缆光纤传输至相邻全光交换设备的收光端;
相邻全光交换设备的光纤编码反射相应中心波长的光波,由光波采集模块获取并反馈给所述高速控制模块进行光纤编码识别;
根据识别出的所述光纤编码建立相邻路由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光纤编码可寻址的全光交换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设备初始路由表传递、路由表重组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相邻路由表的光纤编码,驱动光纤编码对应中心波长的窄波脉冲光源发送指定脉冲宽度的光波序列,所述光波序列由待发送的信息数据转换成开关相间的光波脉冲;
光波脉冲经波分复用器、环形器、第一光开关、发光端发送给外部光纤光缆;
本端的全光交换设备实时通过光波采集模块监测相邻全光交换设备的光纤编码反射回来的光波,以校验所发送的相邻全光交换设备是否正确;
光波脉冲通过外部光纤光缆传输至相邻全光交换设备的收光端、第二光开关,并经光纤编码透射后被光电转换模块采集,采集到的光波脉冲由高速控制模块解析成信息数据,并与初始化路由表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光通信路由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水木光华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水木光华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413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