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楼逃生机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96770.6 | 申请日: | 202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299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张雨停;王帅;杨少阳;侯志强;牛小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豫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B1/16 | 分类号: | A62B1/16;A62B1/18 |
代理公司: | 郑州芝麻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3 | 代理人: | 张海青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楼 逃生 | ||
本发明涉及救生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楼逃生机,包括缓降器、安全绳、安全带、外壳、压紧组件、卡扣和扭结组件,缓降器固定安装于墙壁;外壳固定于安全带外;压紧组件包括两个左右对立的压线齿板;卡扣包括竖直延伸的管部,扭结组件包括圆筒、实心杆、转杆和第一齿轮,圆筒上下滑动地安装于管部外;实心杆安装于管部内并随管部同步向下移动;转杆和第一齿轮在随实心杆向下移动时进入两个压线齿板之间,安全绳的端部随转杆转动在靠近安全绳端部的某一位置形成两段相互缠绕的绳结,并在转动一定圈数后与转杆脱离使绳结落入两个压线齿板之间;实心杆向下移动预设距离后相对于管部向上移动,卡扣继续向下移动促使两个压线齿板靠近压紧绳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救生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楼逃生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提高,高频率的火灾事故也越来越多。解决当前高层建筑消防已提上日程,人员高层应急逃生和安全疏散问题刻不容缓。
纵观消防器材行业,高层应急逃生缓降器从逃生方式主要分为:固定式群体高层应急逃生缓降器、移动式个人高层应急逃生缓降器和个人背负型缓降器;现有的移动式个人高层应急逃生缓降器,安全绳与安全带的锁扣位置固定连接,使用过程中若产生磨损更换麻烦,浪费逃生时间,因此,需要一种在安全绳与安全带的锁扣位置产生磨损时能快速更换的安全逃生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楼逃生机,以解决现有逃生装置磨损位置更换麻烦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高楼逃生机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楼逃生机,包括缓降器、安全绳、安全带、外壳、压紧组件、卡扣和扭结组件,缓降器固定安装于墙壁;外壳固定于安全带外;压紧组件安装于外壳内,包括两个左右对立的压线齿板,且两个压线齿板有相互靠近的趋势;卡扣包括竖直延伸的管部,扭结组件包括圆筒、实心杆、转杆和第一齿轮,圆筒上下滑动地安装于管部外,且管部阻碍圆筒绕其转动,圆筒的下端抵靠于两个压线齿板的上端;实心杆安装于管部内并随管部同步向下移动,实心杆上端与圆筒上端设置有竖直延伸的第一压簧,且圆筒使实心杆向下移动时转动并在实心杆向下移动预设距离后使实心杆在第一压簧的作用下相对于管部向上移动;转杆和第一齿轮均转动安装于实心杆下端,并在随实心杆向下移动时进入两个压线齿板之间;第一齿轮与压线齿板啮合转动并带动转杆转动;安全绳从缓降器伸出,且安全绳的端部通过弹性件夹紧于转杆下端,以在随转杆转动时扭转,并在转动一定圈数后与转杆脱离,安全绳端部扭转后在靠近安全绳端部的某一位置形成两段相互缠绕的绳结,且绳结向下移动落入两个压线齿板之间;第一齿轮随实心杆向下移动预设距离后与压线齿板脱离啮合,后与转杆随实心杆向上移动进入圆筒内;卡扣在转杆和第一齿轮回到圆筒后继续向下移动促使两个压线齿板靠近压紧绳结。
可选地,圆筒的外圆周前侧上端转动安装有两个滚轮,两个滚轮夹紧安全绳并引导安全绳的端部落入两个压线齿板之间;实心杆上端外圆周设置有穿过管部且竖直延伸的摩擦柱,并在向下移动预设距离后使摩擦柱转动至与一个滚轮接触,后在实心杆相对于卡扣向上移动时带动滚轮转动,使两个滚轮之间的安全绳向下移动,便于扭转后的绳结落入两个压线齿板之间。
可选地,圆筒内壁设置有沿圆筒径向延伸的圆杆,实心杆外圆周设置有导向槽,导向槽由斜边、直边和水平边围合而成,直边竖直延伸,且与实心杆向下移动的预设距离相等,直边的上端与斜边的上端连接,水平边水平延伸且两端分别与斜边和直边的下端连接;初始状态下圆筒内壁的圆杆贴合斜边的下端,并在实心杆随管部向下移动时相对于实心杆的斜边向上移动,使得实心杆转动,并在实心杆向下移动预设距离后相对于实心杆移动至斜边的上端,后在实心杆向上移动时相对于实心杆沿直边向下移动至直边的下端。
可选地,弹性件包括第一拉簧和压线块,转杆下端设置有竖直延伸的安装孔,第一拉簧安装于安装孔内,且下端与压线块固定连接,并使压线块贴紧转杆下端面,安全绳的端部夹紧于压线块与转杆下端面之间,并随转杆的转动而扭转,且随着扭转收缩使得端部从压线块与转杆的下端面之间脱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豫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豫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967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体3D建模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个相同板卡共用时的区分结构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