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源互联网数据互动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89286.0 | 申请日: | 202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86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戚伟强;周鹏;郭亚琼;刘若琳;叶卫;陈逍潇;陆鑫;孙嘉赛;潘伟;俞天奇;陈超;陈婧楠;王以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60 | 分类号: | G06F21/60;G06F21/62;G06F16/906;G06N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刘湘舟;王晓艳 |
地址: | 31001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源 互联网 数据 互动 方法 系统 | ||
1.一种能源互联网数据互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能源互联网获取电网互动中的电源数据、电网数据、负荷数据和储能数据;
S2:构建基于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及同态加密关键技术,并针对能源互联网中的数据互动安全防护需求;
S3:根据S2中的数据互动安全防护需求,得出源-网-荷-储信息交互过程中所需优化的数据安全保护算法;
S4:对经过同态加密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输出,并将得到的输出进行解密,所得结果与用同一方法处理未加密的原始数据得到的输出结果相同;
S5:随后以孤岛数据的分布特点为依据对联邦学习进行分类,并建立联邦学习系统框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源互联网数据互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安全保护算法用于接收电源数据、电网数据、负荷数据及储能数据,并建立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及同态加密技术和管理实施安全保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源互联网数据互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联邦学习分类包括横向联邦学习、纵向联邦学习和联邦迁移学习,且所述联邦学习用于保护能源互联网数据互动时的信息安全、保护终端数据和个人数据隐私;
所述横向联邦学习在A方与B方数据集的用户特征重叠较多而用户重叠较少的情况下,取出双方用户特征相同而用户不完全相同的部分数据进行训练;
所述纵向联邦学习在A方与B方数据集的用户重叠较多而用户特征重叠较少的情况下,取出双方用户相同而用户特征不完全相同的部分数据进行训练;
所述联邦迁移学习在A方与B方数据集的用户与用户特征重叠都较少的情况下,而利用迁移学习来克服数据或标签不足的情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源互联网数据互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联邦学习系统框架包括加密样本对齐、加密模拟训练和效果激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能源互联网数据互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密模拟训练在确定共有用户群体后,利用所获取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源互联网数据互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能源互联网数据互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互动安全防护模块(1)包括电力系统模块(3)、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模块(2)和数据防护模块(8);
所述电力系统模块(3)用于能源互联网中的高弹性数据互动;
所述源数据融合处理模块(2)利用相关的手段调查、分析并获取到电力系统模块(3)中的互动数据信息,随后将信息融合处理,以获得到统一的信息技术;
所述数据防护模块(8)基于同态加密、联邦学习和隐私保护进行跨域数据加密、敏感数据处理及数据互动算法。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能源互联网数据互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系统模块(3)包括网荷互动(4)、网储互动(5)、源荷互动(6)和源源互补(7)。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能源互联网数据互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互电源数据、电网数据、负荷数据及储能数据之间通过源网协调、网荷互动(4)、网储互动(5)、源荷互动(6)和源源互补(7)的形式交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8928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螺虫乙酯的杀虫组合物及应用
- 下一篇:一种波纹管接头减震装置和机器人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