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天沟的防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83320.3 | 申请日: | 2021-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828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泉;周为;胡原珲;赵丽华;李俊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D13/064 | 分类号: | E04D13/064;E04D13/16;E04D13/00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知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77 | 代理人: | 仵君粉 |
地址: | 31208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沟 防水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一种内天沟的防水方法,属于屋面覆盖层的排水技术领域。在天沟中浇筑钢筋混凝土,并在浇筑过程中内置隔板,待混凝土浇筑并养护完成形成混凝土层后,采用细石混凝土对蓄水面进行找坡,形成倾斜的坡面;再铺设防水卷材形成防水层,防水层做好后铺设保温层,保温层顶面加铺细石混凝土形成填充层,然后对天沟内、外面抹水泥砂浆作为保护层,再进行面层铺设,在混凝土层下方加装钢梁,并填充混凝土形成女儿墙。将本申请应用于内天沟防水,具有天沟防水节点止水、防渗透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内天沟的防水方法,属于屋面覆盖层的排水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天沟指建筑物屋面两胯间的下凹部分,多用白铁皮或石棉水泥制成。屋面排水分有组织排水和无组织排水(自由排水),有组织排水一般是把雨水集到天沟内再由雨水管排下,集聚雨水的沟就被称为天沟,结合图1,天沟位于主墙体1a上,沿着女儿墙2a外墙面,可以做在屋顶面里面(即内天沟),也可以做在外面悬挑出去(即外天沟)。
目前,天沟一般为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层3a结构存在细微的裂缝和孔洞,水经由这些裂缝、孔洞慢慢竖向渗透混凝土层,渗透路径长度仅仅为混凝土层的厚度,渗透路径短,透水快;由于材料性质上的差异,钢结构与混凝土存在着天然的分界面。因此,在钢结构建筑中,此类防水问题更为突出。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内天沟的防水方法,实现天沟防水节点止水、防渗透的效果。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一种内天沟的防水方法,在天沟中浇筑钢筋混凝土,并在浇筑过程中内置隔板,待混凝土浇筑并养护完成形成混凝土层后,采用细石混凝土对蓄水面进行找坡,形成倾斜的坡面;再铺设防水卷材形成防水层,防水层做好后铺设保温层,保温层顶面加铺细石混凝土形成填充层,然后对天沟内、外面抹水泥砂浆作为保护层,再进行面层铺设,在混凝土层下方加装钢梁,并填充混凝土形成女儿墙。
上述防水方法形成的防水构造位于女儿墙与主墙体之间,混凝土层在女儿墙顶部形成第一台阶,在女儿墙内侧形成第二台阶,第二台阶位于主墙体上,并在与主墙体对应位置形成向上突出的凸台,所述第二台阶中设置有隔板,隔板水平设置,且其长度大于混凝土层的厚度(优选的,所述隔板长度不低于混凝土层厚度的3倍)。
本申请在在内天沟的混凝土层中水平设置钢板,钢板长度远大于混凝土层厚度,由于钢材不透水,可以改变水在混凝土层中的竖向传递路径,由原先的混凝土层厚度方向渗透变为沿钢板长度方向渗透,而将隔板长度进行特殊设置时,可增加天沟内水渗透混凝土层的路径和时间,隔板长度很好的满足了排水时间的要求,使天沟内水渗透混凝土层的时间大于天沟内水的存留时间,水在完全渗透混凝土层之前就已经排净,从而实现了天沟防水节点止水、防渗透。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混凝土层上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位于第一台阶上方的部分形成倾斜的坡面,余下部位与混凝土层平行,并在凸台处形成包覆台。保温层的设置可以很好的保护混凝土层,第一台阶对应位置处通常也是雨水接触较为密集的部位,将该部位设置为倾斜的坡面,可以很好的对水流进行疏导,加速水流排出。
更优选的:
所述保温层与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防水层,防水层包覆在混凝土层上,自混凝土外侧经混凝土顶端,并绕经第一台阶、第二台阶。防水层的设置配合保温层强化隔水效果,有效降低雨水与混凝土层的接触。
所述保温层上设置有保护层,保护层包覆于保温层上,并在包覆台位置对应处也形成凸起,更优选的,所述保护层与保温层之间设置有填充层,填充层位于坡面上方的保温层与保护层之间,并与坡面平行。该部位为相对水平的结构,也是受力较为频繁的部位,将该部位以填充层进行补强,提高了整体的构造强度与耐用性。所述填充层对应的保护层上设置有面层,对其下方的保护层、保温层和坡面等构造形成保护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833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螺旋输送式南极磷虾虾水分离装置
- 下一篇:一种零部件兼容性判断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