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簇状网络的数据交互系统及交互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79175.1 | 申请日: | 2021-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57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宁;李强;葛绍妹;罗洪;张庚生;张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南瑞继远电网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38 | 分类号: | H04W4/38;H04L67/12;H04L41/0654 |
代理公司: | 合肥国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1 | 代理人: | 张祥骞 |
地址: | 230088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网络 数据 交互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簇状网络的数据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二次系统应用平台,用于执行大数据量的并发计算任务,完成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计算任务的远程配置;
接入节点,用于配置计算模型并执行就地运算;
汇聚节点,用于接收并执行边缘计算任务;
传感器,用于接收并执行边缘计算任务,进行数据上传策略配置、采样频率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簇状网络的数据交互系统的数据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列顺序的步骤:
(1)通过传感器及物联网,进行二次系统环境数据及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获取原始数据,并将其传输至汇聚节点;
(2)在汇聚节点中,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并根据网络情况自主选择路线上传至接入节点;
(3)接入节点接收到汇聚节点的数据后,将数据封装为统一的数据模型并对外提供安全的数据访问接口,同时,接入节点缓存部分重要数据,进行边缘计算;
(4)最后,二次系统应用平台根据业务内容从接入节点的接口获取业务数据,完成人工智能计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簇状网络的数据交互系统的数据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是指:通过使用广泛采用小型化、无源化、低功耗、新型智能传感器,包含红外感应器、电子标签、智能传感器、智能传感器设备以及接入节点,在设备不停电状态下快速布置在被监测设备上,做到即插即用,广泛互联,实现变压器、气体绝缘封闭金属开关设备局放、机械特性设备信息及变电站温度、湿度、SF6气体浓度、烟雾火灾、噪声的环境信息的全面感知,自动获取相关运行参数信息,并与风机、水泵、照明、视频、门禁、空调执行联动控制,实现变电站设备状态全面感知智能化运维管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簇状网络的数据交互系统的数据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是指:汇聚节点将数据进行分类,包括结构数据、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告警数据及文件数据,其中,结构数据为数据信息结构、信息结构关系树和信息配置数据;实时数据为装置上送的模拟量、状态量的实时变化数据;历史数据为平台存储的模拟量与状态量历史采样数据;告警数据为实时告警数据和历史告警数据;文件数据为录波文件的文件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簇状网络的数据交互系统的数据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具体是指:所述统一的数据模型为采用JSON格式字符串数据,交互数据分为请求接口输入参数数据和回调接口返回参数数据;所述安全的数据访问接口为交互机制提供的一组服务函数,中间数据传输使用UTF-8编码的JSON格式字符串,用于通过数据信息结构读取和修改应用平台的数据,以及收发消息、读写文件,数据访问接口分为主动查询、周期通知、触发通知、告警发送、数据存储、数据上送、权限校验的类型。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簇状网络的数据交互系统的数据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具体是指:二次系统应用平台调用接入节点的数据接口,获取设备运行数据及环境数据,实现设备状态的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南瑞继远电网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南瑞继远电网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7917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嵌套式离合器换档控制方法
- 下一篇:降噪组件和新能源设备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