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中粘接剂分布的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73335.1 | 申请日: | 2021-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845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周方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鼎国联四川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5/00 | 分类号: | G01N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李林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片中 粘接剂 分布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中粘接剂分布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极片料区上层粉料、中层粉料和下层粉料进行剥离,收集上层粉料和下层粉料;对上层粉料和下层粉料进行烘干处理;测量上层粉料和下层粉料中粘接剂含量;对比分析上层粉料和下层粉料中粘接剂含量差值,由此判断粘接剂上浮程度;以此快速识别极片在制造过程和制成电芯后发生粘接失效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尤其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中粘接剂分布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极片在涂布过程会受到浆料特性、涂布速度和涂布烘干速率的影响,使得极片中粘接剂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浮现象,进而造成极片料层与基材的粘接失效。
对极片粘接失效识别主流方法为辊压后极片的剥离强度测试,但由于极片在制成电芯后会发生引力释放、粘接力溶胀和材料膨胀收缩现象,因而辊压后极片剥离强度无法有效判断极片在电芯层面是否会发生粘接失效。
公开号CN107831178A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粘接剂在极片中分布的检测方法,将锂离子电池极片通过导电胶黏贴在硅片上,对黏贴组件进行切割获得极片与硅片截面;将截面通过染色剂进行染色;通过X射线能谱仪对染色后的截面进行测试,获得粘接剂在极片中的分布,但是该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点:1.无法对粘接剂在极片中含量分布进行量化,只能通过目视感官分辨粘接剂分布差异,无法形成判异量化标准;2.制作测试样品流程复杂,涉及精密切割、染色剂和硅片使用,测试成本较高,不适合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中的批次性检验;3.只适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
目前也有采用电解液浸泡极片12小时后观察极片是否发生脱模掉料现象进行判断,该方法测试时间长,无法进行快速判断且无法反应材料在发生膨胀收缩后的粘接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的方式各自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中粘接剂分布的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具有快速识别极片在制造过程和制成电芯后发生粘接失效风险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中粘接剂分布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极片料区上层粉料、中层粉料和下层粉料进行剥离,收集上层粉料和下层粉料;
对上层粉料和下层粉料进行烘干处理;
测量上层粉料和下层粉料中粘接剂含量;
对比分析上层粉料和下层粉料中粘接剂含量差值,由此判断粘接剂上浮程度。
进一步限定,所述上层的下边界距离极片表面60-150um;所述中层的下边界距离极片表面120-250um;所述下层的下边界距离极片表面120-380um。
进一步限定,所述上层的下边界距离极片表面60um;所述中层的下边界距离极片表面120um;所述下层的下边界距离极片表面180um。
进一步限定,所述上层的下边界距离极片表面100um;所述中层的下边界距离极片表面200um;所述下层的下边界距离极片表面300um。
进一步限定,所述上层的下边界距离极片表面150um;所述中层的下边界距离极片表面250um;所述下层的下边界距离极片表面380um。
进一步限定,采用利用热重分析仪测量极片上层粉料和下层粉料中粘接剂含量。
进一步限定,采用刮刀或带有粘性的胶带将极片料区上层粉料、中层粉料和下层粉料进行剥离。
进一步限定,剥离时所述刮刀与极片垂直。
进一步限定,对上层粉料和下层粉料进行烘干处理具体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鼎国联四川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未经华鼎国联四川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733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