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国林蛙和牛蒡共生养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65692.3 | 申请日: | 2021-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272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印庚;田吉腾;王楠;李彬;王晓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九洋红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A01G22/25;A01G22/15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张梦泽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国 牛蒡 共生 养殖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国林蛙和大叶植物牛蒡共生养殖的方法,属于水生动物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蛙“仿生态圈养”方法,牛蒡等大叶植物能够为林蛙提供遮阳、保湿、隐蔽的场所,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安全的养殖模式,大幅提升林蛙的成活率和回捕率,提高林蛙的产出数量和质量,增加林蛙的产出效率、高效供应和产出保障,构建林蛙一二三产全产业链,为当地百姓就业劳动、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生动物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国林蛙和牛蒡共生养殖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隶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林蛙属(Rana),俗称哈士蟆、田鸡、蛤蟆等,是我国林蛙属分布最为广泛的特有种。中国林蛙是集食、药、补功能为一体的珍稀两栖动物,早在明、清两代就被列为宫廷“八珍”,在民间也被誉为“四大山珍”、“东北新三宝”。雌蛙的干燥输卵管称中国林蛙油,为传统名贵药中药材,属保健滋补佳品,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更加提升了对中国林蛙营养及药用价值的认知,中国林蛙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攀升。但是野生中国林蛙资源并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中国林蛙开始被人工养殖。中国林蛙的养殖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半人工养殖(封山封沟放养)和全人工大棚养殖。目前,中国林蛙的养殖模式多为半人工养殖,但半人工养殖的成活率极低,回捕率也仅为1%~5%,造成林蛙的产量较为低下;全人工大棚养殖的养殖密度高,病害频发,也造成中国林蛙的产量较低。半人工养殖和全人工大棚养殖的养殖效果均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国林蛙和牛蒡共生养殖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提升林蛙的成活率和回捕率,提高林蛙的产出数量。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国林蛙和牛蒡共生养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带状种植牛蒡;在种植牛蒡的土地外围围设有防护网;所述防护网的孔径为0.5~1cm;在种植牛蒡的区域投放变态后中国林蛙幼体。
优选的,所述种植牛蒡的时间为阳历3~4月;所述投放变态后中国林蛙幼体的时间为种植牛蒡1个月后。
优选的,所述变态后中国林蛙幼体的投放密度为8~12只/m2。
优选的,所述牛蒡的行距为1.5~2m;所述牛蒡的株距为0.8~1m。
优选的,所述牛蒡的垄间套作小油菜或萝卜。
优选的,在种植牛蒡的区域内设置有栖息池,所述栖息池的密度为1个/1000~2000m2;每个栖息池的面积为50~60m2;所述栖息池的深度为0.8~1.2m;栖息池和栖息池之间通过管道相互连通。
优选的,在种植牛蒡的区域内还设置有中国林蛙的越冬池和孵化池;所述越冬池的深度为2~3m;所述孵化池的深度为0.4~0.8m。
优选的,所述牛蒡的灌溉方式包括喷灌;所述喷灌采用的喷灌装置埋设于垄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九洋红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九洋红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656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束带固定的心电图机导联结构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型断桥全景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