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自动诊断系统和自动诊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65126.2 | 申请日: | 2021-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463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徐磊;王宇;余兴;詹杰;陈报;张辉;薛祖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辰安天泽智联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37/50 | 分类号: | A62C37/50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消防 给水 系统 自动 诊断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自动诊断系统,包括:设置于消防水箱上的液位传感器,设置于消防泵上的振动传感器,阀门监测仪,分别设置于建筑的每层支管路和总管路上的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于建筑的每层支管路上的流量传感器,分别设置于建筑的每层支管路上的末端试水装置,分别与系统其他各组件通讯连接的远程控制终端;远程控制终端控制末端试水装置的开启和关闭,以及接收液位传感器、振动传感器、阀门监测仪、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并根据所接收的数据进行自动诊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自动诊断系统和自动诊断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消防安全领域,建筑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建筑消防给水系统)对建筑内部发生火灾时是否可以自动喷水灭火起到关键作用。
由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建筑消防给水系统包括:消防水池、消防水箱、消防泵、报警阀、水流指示器、阀门;
消防水箱一般设置于建筑顶部,通过消防水箱输出管路与建筑的总管路连接,建筑的总管路分别与建筑的每层支管路连接,消防水箱通过总管路向每层支管路输送水源。消防水池一般设置于地面,通过消防水池输出管路与建筑的总管路连接,建筑的总管路分别与建筑的每层支管路连接,消防水池通过总管路向每层支管路输送水源;消防水池输出管路上设有消防泵,消防泵用于提供消防水池向每层支管路输送水源的动力。阀门包括:设置于建筑的每层支管路上的信号阀,设置于建筑的总管路上的信号阀,以及设置于消防水池输出管路上的闸阀。水流指示器设置于建筑的每层支管路上,用于指示每层支管路中水流的流速。报警阀设置于建筑的总管路上,用于接通和切断总管路中的水源。
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建筑消防给水系统中的消防设施是否完好、系统功能是否完好均处在未知状态,无法就建筑消防给水系统中的消防设施是否完好、系统功能是否完好进行自动诊断。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自动诊断系统,基于该系统的结构,能够实现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自动诊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自动诊断系统,包括:
设置于消防水箱上的液位传感器,用于采集消防水箱的液位;
设置于消防泵上的振动传感器,用于采集消防泵的振动数据;
阀门监测仪,所述阀门监测仪用于监测建筑消防给水系统中各个阀门的开关状态,包括:建筑的每层支管路上的信号阀的开关状态;
分别设置于建筑的每层支管路和总管路上的压力传感器,分别用于采集建筑的每层支管路中的水压以及采集总管路中的水压;
分别设置于建筑的每层支管路上的流量传感器,分别用于采集建筑的每层支管路中水流的流速;
分别设置于建筑的每层支管路上的末端试水装置;
分别与液位传感器、振动传感器、阀门监测仪、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末端试水装置通讯连接的远程控制终端;
所述远程控制终端用于控制末端试水装置的开启和关闭,以及分别接收液位传感器、振动传感器、阀门监测仪、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并根据所接收的数据对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进行自动诊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自动诊断方法,远程控制终端对支管路静水压状态进行自动诊断,包括以下步骤:
S11,末端试水装置为关闭时,远程控制终端通过设置于每层支管路的压力传感器,分别获取每层支管路末端的实际静水压值,建立管网实际静水压集D,D=[dm|m=1,2,…M],dm为建筑的第m层支管路的实际静水压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辰安天泽智联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辰安天泽智联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651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泵罐集成式尿素溶液供给装置
- 下一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