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形刺针处理超细纤维束的预开松装置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464117.1 | 申请日: | 2021-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512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 发明(设计)人: | 丁彬;陈一肖;张世超;王赛;赵兴雷;李淑敏;韩永祥;华婷;尚阳;印霞;俞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嘉兴富瑞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华瑞纳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1G9/06 | 分类号: | D01G9/06;D01G9/14;D04H1/438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褚明伟 |
| 地址: | 20005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刺针 处理 纤维 预开松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分形刺针处理超细纤维束的预开松装置,用于分散超细纤维束(11),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形刺针装置、喷气装置、抓取箱(8)及收集箱(9);
所述分形刺针装置包括均内部中空的刺针板(4)、刺针主针(5)以及微细副针(6);所述刺针主针(5)固定于刺针板(4)上并与刺针板(4)相连通,所述微细副针(6)固定于刺针主针(5)并与刺针主针(5)相连通;所述微细副针(6)表面还设置有喷气孔(7);
所述抓取箱(8)设置有两根可上下左右移动的支杆(2),刺针板(4)通过支杆(2)悬空于抓取箱(8),喷气装置连接刺针板(4)并位于抓取箱(8)顶部;收集箱(9)位于抓取箱(8)上半部分,并与抓取箱(8)侧面相连通;
支杆(2)带动刺针板(4)向下移动抓取位于抓取箱(8)底部的超细纤维束(11)后上移复位;超细纤维束(11)被分散成单根或多根超细纤维;支杆(2)带动刺针板(4)左右移动至收集箱(9)收集被分散的超细纤维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形刺针处理超细纤维束的预开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装置设置有气箱(1)和喷气管(3),所述气箱(1)设置在抓取箱(8)上方,喷气管(3)一端连接气箱(1),另一端连接刺针板(4);
所述收集箱(9)还设置有辅助分散超细纤维的吹风装置(10),所述吹风装置(10)位于收集箱(9)远离抓取箱(8)的一侧顶部;
所述刺针主针(5)均匀垂直于刺针板(4),微细副针(6)沿刺针主针(5)方向倾斜排列,喷气孔(7)与微细副针(6)表面形成喷气孔凹槽(13),两根微细副针(6)中间形成夹缝(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形刺针处理超细纤维束的预开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刺针板(4)、刺针主针(5)和微细副针(6)表面均喷涂有抗静电剂;
所述抗静电剂选自烷基季铵、烷基磺酸、磷酸、乙氧基月桂酰胺、甘油-硬脂酸酯、二硫代氨基甲酸的碱金属盐或乙氧基化脂肪族烷基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形刺针处理超细纤维束的预开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刺针板(4)的形状选自矩形、圆形、三角形、梯形或椭圆形中的一种,刺针板(4)的面积为0.01~8m2;
刺针主针(5)的数量为20~1200个,长度为5~20cm,直径为1~20mm;
微细副针(6)的直径为0.1~5mm,每根微细副针(6)上设置有3~9个喷气孔(7),所述喷气孔(7)的直径为0.5~4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形刺针处理超细纤维束的预开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细副针(6)沿刺针主针(5)自上而下排列的列数为4~8列,沿刺针主针(5)方向倾斜的角度为5~60°,列与列之间夹角为45~90°,两个相邻微细副针(6)之间的距离为0.5~2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形刺针处理超细纤维束的预开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刺针板(4)、刺针主针(5)、微细副针(6)的材质独立地选自钢、铜、铝、铁中的一种或几种。
7.一种分形刺针处理超细纤维束的预开松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2-6任一所述的分形刺针处理超细纤维束的预开松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S1)支杆(2)下移带动分形刺针装置刺入置于抓取箱(8)底部的超细纤维束(11),然后上移复位,微细副针(6)、两微细副针之间的夹缝(12)和微细副针表面的多个喷气孔凹槽(13)共同作用,将超细纤维束(11)分散,并夹持单根或多根超细纤维;
(S2)支杆(2)带动滞留在分形刺针装置上被夹持的单根或多根超细纤维平移至收集箱(9),打开气箱(1),气流经喷气管(3)进入分形刺针装置,并通过微细副针(6)上的喷气孔(7)喷出气流,再次分散超细纤维;
(S3)打开收集箱(9)的吹风装置(10),辅助分散超细纤维,收集箱(9)收集分散的超细纤维;
如上(S1)-(S3)的过程重复多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嘉兴富瑞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华瑞纳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华大学;嘉兴富瑞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华瑞纳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6411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