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制备方法及其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62775.7 | 申请日: | 2021-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041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赵金保;曾月劲;沈秀;张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0562;H01M10/0525;H01M10/0585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陈丹艳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态 电池 界面 缓冲 制备 方法 及其 | ||
1.一种全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按照正极极片、界面缓冲层、固态电解质层、界面缓冲层、负极极片的顺序通过叠片工艺组装而成;
所述固态电解质层的固态电解质选自LGPS型无机固态电解质、石榴石型无机固态电解质、钙钛矿型无机固态电解质、LISICON型无机固态电解质、硫银锗矿型无机固态电解质或反钙钛矿型无机固态电解质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界面缓冲层的组成为锂盐、聚碳酸酯以及丙烯酸酯衍生物的低聚物;
所述界面缓冲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利用压片得到片状的无机固态电解质层,厚度为10-2000μm;
S2:将锂盐、聚碳酸酯以及丙烯酸酯衍生物的低聚物溶于溶剂中,磁力搅拌均匀后得到界面缓冲层前驱体;
S3:使所述界面缓冲层前驱体附着于固态电解质层、或同时附着于固态电解质层和电极极片上,静置烘干溶剂后得到界面缓冲层;
所述S3中附着方式包括将界面缓冲层前驱体进行滴涂、喷涂或者旋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为聚碳酸乙烯酯、聚碳酸丙烯酯、聚碳酸丁烯酯、聚碳酸亚乙烯酯或聚三亚甲基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界面缓冲层的厚度为1-20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盐的含量为5-95mo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衍生物的低聚物为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三醇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盐为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双氟磺酰亚胺锂、高氯酸锂、三氟甲基磺酸锂中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乙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电解质层的厚度为10-2000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片中的活性物质包括钴酸锂、磷酸铁锂、锰酸锂、镍酸锂、镍锰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富锂锰基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负极极片为金属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6277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模板用拐角夹具
- 下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阻燃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