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洋沉积物中多种类生物毒素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62637.9 | 申请日: | 2021-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69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陈猛;李赫男;蒋佳毅;马晓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88 | 分类号: | G01N30/88 |
代理公司: | 厦门致群财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4 | 代理人: | 刘兆庆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洋 沉积物 多种 生物 毒素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海洋沉积物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海洋沉积物中多种类生物毒素的检测方法。本发明通过不同pH值的磷酸钠‑柠檬酸钠‑Na2EDTA缓冲液和乙腈的混合溶液在碱性‑碱性‑中性条件下对样品进行三次萃取,经过活性HLB柱进行净化、提纯、洗脱后得到洗脱液,最后经LC‑MS/MS进行目标物的分离和检测。本发明具有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同时可一次性对不同理化性质的生物毒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保障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沉积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沉积物中多种类生物毒素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海洋生物毒素是一类存在于海洋生物体内的高活性特殊代谢成分,主要包括藻类毒素和贝类毒素。
藻类是一类具有色素、营光能自养生活、生长于淡水和咸水中的低等生物。藻类的种类繁多,有毒的约40余种,其中蓝藻是目前已知产毒素最多的藻类。蓝藻产生的毒素主要包括: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鱼腥藻毒素(Anatoxin,ATX)、柱胞藻毒素(Cylindrospermospin,CYN)和节球藻毒素(Nodularin,NOD)等,按毒性机制可分为肝毒素、神经毒素、内毒素和其他毒素。
水体中的有毒藻类通过食物链传递给藻食性的鱼、虾和贝类等生物,并在体内蓄积、转化,从而形成有毒高分子化合物,被称为海洋贝类毒素。贝类毒素按毒性机制可分为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Shellfish Poisoning,PSP)、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Amnescic Shellfish Poisoning,ASP)和神经性贝类毒素(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NSP);按化学结构可分为氮杂螺环酸毒素组(Azaspiracid Group,AZA)、软骨藻酸毒素组(Domoic Acid Group,DA)、石房蛤毒素组(Saxitoxin Group,STX)、短裸甲藻毒素组(Brevetoxin Group,BTX)、大田软海绵酸毒素组(Okadaic Acid Group,OA)、扇贝毒素组(Pecenotoxin Group,PTX)、虾夷扇贝毒素组(Yessotoxin Group,YTX)、环亚胺类毒素组(Cyclic-imine Group,CI)。其中软骨藻酸毒素组(DA)和石房蛤毒素组(STX)易溶于水,属于水溶性贝类毒素(Hydrophilic ShellfishToxins);其余6类贝类毒素易溶于甲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属于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Shellfish Toxin)。
海洋生物毒素具有种类繁多、化学结构各异和低剂量高毒性等特点,其在烹饪、微波、冻结、盐腌等条件下化学结构也极难被破坏,目前无适宜的解毒剂。一旦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极易对肝脏、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产生毒副作用,从而引起人体中毒。因此,及时监测海洋生物毒素对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尤为重要。现有的研究主要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水体和水产品中生物毒素,而水体中经过沉降作用和水生生物经由活动及消亡降解到沉积物中的生物毒素检测鲜见报导;而且,现有检测毒素的方法中,多适用于同一种类或同一理化性质的毒素,对复杂体系尚未有深入研究。因而有必要系统地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海洋沉积物中多种类生物毒素的检测方法,形成一套标准的检测技术体系,用于监测、评估沉积物中生物毒素的污染状况,确保海洋环境质量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填补海洋沉积物中多种类生物毒素一次性检测的技术空白点,通过合适的样品前处理和优化的仪器参数,提供一种前处理方法简单、检测种类多、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的海洋沉积物中生物毒素的检测方法。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洋沉积物中多种类生物毒素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样品前处理
S01:提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626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材料焊缝处理的整形治具
- 下一篇:一种本地分布式多能均衡调度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