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59312.5 | 申请日: | 2021-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44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徐学军;郑博文;张鹏;杜建平;钟军;唐鹏;易轩杰;姜德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天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0 | 分类号: | C02F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吴中伟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成都海***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统 | ||
本发明排泥系统,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根据生化池单元在曝气阶段时所述第一污泥浓度计和第一液位仪采集的数据计算所述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并根据所述排泥量给第一污泥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解决了污泥排放不精准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进一步,根据储泥池的污泥标准浓度范围、初沉池污泥浓度和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对第二污泥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使得储泥池中的污泥浓度在所述储泥池的污泥标准浓度范围内,解决在没有浓缩池的前提下,直接将污泥排放到储泥池会因储泥池浓度波动较大而使得污泥脱水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适用于污水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排泥系统。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吸附并吃掉污水中的污染物的净化污水的方法,微生物与其胞外聚合物会聚集成团吸附悬浮颗粒物,即活性污泥。在适合生长的环境下会微生物群落会不断增长繁殖,若微生物群规模超出污水处理厂设计范围,将难以保证正常生产运行,所以在采用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过程中,都要定期将一定量的微生物与其吸附的污染物一起排出系统。
现有的排泥是通过人工控制污泥泵的启停来排放,或者给各池设定好定时定量后轮流排放,其本质都是人直接控制剩余污泥排放。一方面运行班组人员众多素质参差不齐,操作随机性较大,容易超排或少排,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在没有浓缩池的前提下,直接将污泥排放到储泥池,会使储泥池污泥浓度波动较大,影响污泥脱水效率,人工控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排泥系统,解决污泥排放不精准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进一步解决在没有浓缩池的前提下,直接将污泥排放到储泥池会因储泥池浓度波动较大而使得污泥脱水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排泥系统,包括生化池单元、预处理池单元、储泥池单元和排泥控制单元;
所述生化池单元包括生化池、第一污泥浓度计、第一液位仪、第一污泥泵和第一污泥泵控制模块,所述生化池包括进水曝气、曝气、沉淀和滗水闲置阶段,所述第一污泥浓度计用于测量生化池污泥浓度,所述第一液位计用于测量生化池液位高度,所述第一污泥控制模块根据排泥控制单元发送来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污泥泵运行,所述第一污泥泵将生化池中的污泥排放至储泥池;
所述预处理池单元包括预处理池、第二污泥浓度计、第二污泥泵和第二污泥泵控制模块,所述第二污泥浓度计用于测量预处理池污泥浓度,所述第二污泥控制模块根据排泥控制单元发送来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二污泥泵运行,所述第二污泥泵将预处理池中的污泥排放至储泥池;
所述储泥池单元包括储泥池,所述储泥池中的污泥具有污泥标准浓度范围;
所述排泥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污泥浓度计和第一液位仪采集的数据计算所述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并根据所述排泥量给第一污泥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根据储泥池的污泥标准浓度范围、预处理池污泥浓度和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对第二污泥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使得储泥池中的污泥浓度在所述储泥池的污泥标准浓度范围内。
进一步的,所述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计算过程如下:
通过污泥浓度×液位高度×生化池面积获得生化池的污泥总量,若生化池的污泥总量不大于生化池污泥总量阈值,则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为零;
若生化池的污泥总量大于生化池污泥总量阈值,则通过污泥总量除以生化池正常运行所允许的最小污泥龄获得每天生化池污泥排放总量上限,然后根据生化池每天的污泥排放次数,得到每次污泥排放量的上限,利用生化池的污泥总量减去生化池污泥总量阈值获得本次污泥排放量,
如果本次污泥排放量大于每次污泥排放量上限,则每次污泥排放量的上限为所述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天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天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593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