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能耗调节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53251.1 | 申请日: | 202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8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曾爽;丁屹峰;李香龙;梁安琪;马麟;段大鹏;赵宇彤;赵乐;牛焕娜;王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23/30 | 分类号: | G05D2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张文华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能耗 调节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建筑能耗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建筑的建筑本体能耗的第一可调节范围;
确定所述建筑中热储能设备的储能量的第二可调节范围;
确定所述建筑中温控负荷的制热量的第三可调节范围;
确定当前电网负荷的用电状态,所述用电状态包括:用电高峰状态和用电低谷状态;
基于所述用电状态,在所述第一可调节范围内调节所述建筑本体能耗,在所述第二可调节范围内调节所述热储能设备的储能量,在所述第三可调节范围内调节所述温控负荷的制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建筑的建筑本体能耗的第一可调节范围,包括:
确定所述建筑的建筑本体能耗,其中,所述建筑本体能耗至少包括:所述建筑的墙体损失热量,太阳辐射对所述建筑的补充热量及所述建筑的室内热源散热量;
基于所述墙体损失热量、所述补充热量及所述室内热源散热量确定所述建筑本体能耗的第一可调节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建筑中热储能设备的储能量的第二可调节范围,包括:
确定所述热储能设备的储能上限、储能下限及当前存储能量;
基于所述储能上限及所述当前存储能量确定所述热储能设备的储能量的可增加能量;基于所述储能下限及所述当前存储能量确定所述热储能设备的储能量的可减少能量,得到所述热储能设备的储能量的第二可调节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建筑中温控负荷的制热量的第三可调节范围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预设的舒适环境标准确定所述建筑对应的多个温度区间,所述多个温度区间至少包括:低温不舒适区、二级舒适区、一级舒适区及高温不舒适区,其中,所述低温不舒适区中的温度<所述二级舒适区中的温度<所述一级舒适区中的温度<所述高温不舒适区中的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建筑中温控负荷的制热量的第三可调节范围,包括:
确定所述建筑的当前室内温度;
确定期望将所述建筑的室内温度调节到的目标温度区间;
基于所述当前室内温度及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温度阈值确定所述温控负荷的制热量的第三可调节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当前室内温度及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温度阈值确定所述温控负荷的制热量的第三可调节范围,包括:
在所述当前室内温度位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时,基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中的温度最大值和所述当前室内温度确定所述温控负荷的可增加制热量,基于所述当前室内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区间中的温度最小值确定所述温控负荷的可减少制热量;
在所述当前室内温度低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中的温度时,至少基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中的温度最大值和所述当前室内温度确定所述温控负荷的可增加制热量;
在所述当前室内温度高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中的温度时,至少基于所述当前室内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区间中的温度最小值确定所述温控负荷的可减少制热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用电状态,在所述第一可调节范围内调节所述建筑本体能耗,在所述第二可调节范围内调节所述热储能设备的储能量,在所述第三可调节范围内调节所述温控负荷的制热量,包括:
在所述用电状态为用电高峰状态时,在所述第一可调节范围内减少所述建筑本体能耗,在所述第二可调节范围内释放所述热储能设备的储能量,在所述第三可调节范围内减少所述温控负荷的制热量;
在所述用电状态为用电低谷状态时,在所述第一可调节范围内增加所述建筑本体能耗,在所述第二可调节范围内增加所述热储能设备的储能量,在所述第三可调节范围内增加所述温控负荷的制热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未经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5325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