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云计算的BIM模型自动化转换发布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37953.0 | 申请日: | 202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8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存;张美琴;青舟;杨喆;刘刚;王恰时;陈长江;张哲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9/54 | 分类号: | G06F9/54;G06F9/48;G06T19/20;G06T17/00;G06F16/11;G06F16/51;G06F21/10;H04L67/565;H04L67/51;H04L67/1017 |
代理公司: | 天津睿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25 | 代理人: | 孟福成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计算 bim 模型 自动化 转换 发布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云计算的BIM模型自动化转换发布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需要进行转换发布的BIM模型上传到云端服务器;在转换任务队列中添加一条待转换任务;轮询转换任务队列中的待转换任务;分配待转换任务;模型转换微服务接收到待转换任务后,对BIM模型进行转换工作;云端校验微服务对转换成果进行校验;若校验不通过,通知相关设计人员进行调整修改;若校验通过,将转换成果对应的待发布任务添加到发布任务队列中;轮询发布任务队列中的待发布任务;分配待发布任务;模型发布微服务接收到待发布任务后,根据所需提供的外部服务进行发布服务。本发明极大的提升了模型转换发布的工作效率及数据质量,降低了模型转换发布过程中的人为操作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三维图形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云计算的BIM模型自动化转换发布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新发展理念的驱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轨道交通行业,数智协同设计技术将是未来轨道交通设计的转型方向。而传统的BIM设计成果在审核和交付时存在模型体量庞大、BIM设计软件客户端各版本不兼容、软件安装环境复杂、多终端浏览困难、无法与GIS融合等问题。WebGL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可以将不同类型的BIM模型成果转换为统一的模型格式,并可与GIS影像地图结合,通过浏览器、移动端以及其他客户端进行多终端进行三维轻量化模型浏览,从而提升了设计成果审核以及数字化交付的效率、有效降低了审计审核以及数字化交付的成本。
由于WebGL只提供了一套通过JavaScript语言与显卡GPU进行交互的API以及三维图元的轻量化组织方式,将原始BIM模型导出为WebGL格式标准的三维模型时,坐标转换、模型轻量化、模型格式转换等方面没有统一的软件平台,设计人员需要安装大量的软件来完成BIM模型转换及发布工作。这些软件之间兼容性较差,操作复杂,不同插件运行也受到BIM设计软件以及操作系统的限制,转换后的模型在轻量化比例、材质质量以及模型GIS精度上都存在差异。完成一次模型转化发布工作,往往需要安装多个软件,耗时费力还容易出错,无法满足轨道交通行业数智设计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云计算的BIM模型自动化转换发布方法,极大的提升了模型转换发布的工作效率及数据质量,降低了模型转换发布过程中的人为操作风险,有效降低了模型转换发布的成本,为数智协同设计提供了模型云端审核以及数字化交付的基础,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BIM模型自动化转换发布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将需要进行转换发布的BIM模型上传到云端服务器;
S200:BIM模型上传成功后,在云端服务器的转换任务队列中添加一条待转换任务;
S300:云端转换任务调度微服务轮询转换任务队列中的待转换任务;
S400:判断当前云端可用的模型转换微服务是否能够进行待转换任务的转换工作:如果能够进行转换工作,将待转换任务分配给模型转换微服务,跳转步骤S500;如果不能进行转换工作,跳转步骤S300;
S500:模型转换微服务接收到待转换任务后,对BIM模型进行转换工作;
所述转换工作包括模型坐标转换、模型格式转换、模型轻量化、模型属性云端入库和历史版本归档;所有转换工作并发执行;
S600:待转换任务结束后,云端校验微服务自动对转换成果进行校验;若校验不通过,跳转步骤S700;若校验通过,跳转步骤S900;
S700:发送短信、邮件通知相关设计人员进行BIM模型的调整修改工作;
S800:相关设计人员对BIM模型进行调整修改后,重新上传BIM模型到云端服务器;
S900:将转换成果对应的待发布任务自动添加到发布任务队列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379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