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缓冲端子类冲铆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30900.6 | 申请日: | 202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478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加林;时文静;陈忠源;胡秋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9/00 | 分类号: | B21D39/00;H01R43/048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初晓丽 |
地址: | 215100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缓冲 端子 类冲铆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缓冲端子类冲铆机构,包括电机、外壳、底座、驱动机构、上刀组件、下刀组件和槽型开关,驱动机构一端与电机的传动轴连接,另一端设有槽型开关,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安装轴、上刀定位凸轮和下刀铆合凸轮,上刀定位凸轮和下刀铆合凸轮分别与安装轴固定连接,所述安装轴由电机控制旋转,上刀组件与上刀定位凸轮配合,上刀定位凸轮的转动带动上刀组件沿外壳外侧壁上下滑动,下刀组件与下刀铆合凸轮配合。该冲铆机构通过下刀铆合凸轮轮廓运动实现冲铆动作,确保冲铆工作的稳定运行,下刀铆合凸轮的推程运动角实现冲铆,远休止角实现稳定过渡,回程运动角实现退刀,近休止角实现准备下一往返动作,工作效率高,端子成品良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应用于服务器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带缓冲端子类冲铆机构。
背景技术
端子为服务器或者电子行业中常见元器件,端子多指接线终端,又叫接线端子,种类分单孔,双孔,插口,挂钩等,从材料分,铜镀银,铜镀锌,铜,铝,铁等。它们的作用主要传递电信号或导电用。在端子类的使用中,端子类一般为单孔或者双控形式存在,传统的端子类冲铆为气缸作为动力源,是气压单冲形成,其工作效率低,端子的成品良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缓冲端子类冲铆机构,该冲铆机构设计合理、通过设置上下凸轮配合上下刀具使用实现了冲铆工作的稳定,工作效率高,端子成品良率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缓冲端子类冲铆机构,包括电机、外壳、底座、驱动机构、上刀组件、下刀组件和槽型开关,所述驱动机构一端与电机的传动轴连接,另一端设有槽型开关,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安装轴、上刀定位凸轮和下刀铆合凸轮,所述上刀定位凸轮和下刀铆合凸轮分别与安装轴固定连接,所述安装轴由电机控制旋转,所述上刀组件与下刀组件上下对应设置,且上刀组件与下刀组件之间设置有限位弹簧,所述上刀组件与上刀定位凸轮配合,所述上刀定位凸轮的转动带动上刀组件沿外壳外侧壁上下滑动,所述下刀组件与下刀铆合凸轮配合,所述下刀铆合凸轮的转动带动下刀组件沿外壳外侧壁上下滑动。
进一步,所述上刀组件包括上刀连接板、上刀调节件、上刀、上刀连杆、上刀凸轮随动轴和上刀铰接座,所述上刀连接板与外壳侧板滑动连接,且上刀连接板的内侧穿过外壳后与上刀连杆一端连接,所述上刀连杆另一端设有上刀凸轮随动轴,所述上刀凸轮随动轴与上刀定位凸轮外轮廓抵靠,所述上刀连杆与上刀铰接座通过销轴铰接,所述上刀铰接座与外壳内侧壁连接,所述上刀调节件与上刀连接板外侧连接,所述上刀与上刀调节件活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上刀调节件包括上定位块、左定位块、右定位块和调整螺栓,所述上刀的上端设有上定位块,上刀的左侧设有左定位块,右侧设有右定位块,所述上定位块、左定位块和右定位块分别设有调整螺栓。
进一步,所述下刀组件包括下刀、下刀调节件、下刀连接板、下刀连杆、下刀铰接座、下刀凸轮随动轴、所述下刀连接板与外壳侧板滑动连接,下刀连接板的内侧穿过外壳侧板后与下刀连杆一端连接,所述下刀连杆另一端设有与下刀铆合凸轮外轮廓抵靠的下刀凸轮随动轴,所述下刀连杆与下刀铰接座通过销轴铰接,所述下刀铰接座与外壳内侧壁连接,所述下刀设于下刀连接板外侧,下刀底部设有调节下刀高度的下刀调节件。
进一步,所述下刀调节件包括定位板、滑块和调整螺栓,所述定位板与下刀连接板固连,所述滑块与定位板上的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滑块上表面设有与下刀底端紧密接触的斜面,所述滑块的两端分别设有调整螺栓。通过调节左右的调整螺栓可带动滑块沿定位板上的滑槽左右移动,滑块的左右移动带动下刀上下运动,从而实现下刀高度的调整。
进一步,所述上刀定位凸轮的推程运动角和回程运动角分别为180°。
进一步,所述下刀铆合凸轮的推程运动角为89.2°,远休止角为96.0°,回程运动角为118.5°,近休止角为56.3°。
进一步,所述槽型开关设有三处槽型开关位置,分别为推程运动角工作位、回程运动角工作位和原点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309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Ni-P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模压增强底桥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