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慧检查站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24830.3 | 申请日: | 2021-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40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朱姜华;张红亮;张海峰;张少阔;于峰;齐鹏选;王海青;李永川;李宝莲;吴志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7C9/25 | 分类号: | G07C9/25;G06V40/16;G06V10/147;F16M11/24 |
代理公司: | 河北东尚律师事务所 13124 | 代理人: | 王文庆 |
地址: | 050081 河北省石家***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慧 检查站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慧检查站系统,属于智能检测技术领域。其包括龙门架、卡口抓拍单元、电子围栏侦控设备、精准分流诱导屏、车牌识别摄像机、车底扫描机、车顶球机、自适应升降装置、道闸、信息补录设备、取号器、服务器、数据处理模块、分流模块、预警模块。本发明根据车型信息,自适应升降装置调整摄像机高度,保证对人脸信息的最优采集,提高人脸信息采集效率,并通过摄像机、手机侦码、自适应升降等设备,对人员、车辆、手机侦码、目的地进行采集,采用多站配合机制,实现人员、车辆、手机侦码、目的地信息的绑定。此外,本发明通过绑定关系能够随时确认相关信息和车辆、人员流向,杜绝潜在危险,增强检查站的堡垒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慧检查站系统,可用于检测检查站进出车辆及人员。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交流愈发频繁,不同国家、地区、物流、信息等流动性越来越强,检查站在立体化治安防控建设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检查站无法对人员、车辆、手机侦码、目的地等信息进行绑定,无法精准获取人员流向;仍采用固定设备的方式对人脸信息进行采集,给人脸信息采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智慧检查站系统。本发明能够自适应升降装置调整摄像机高度,保证对人脸信息的最优采集,并可实现人员、车辆、手机侦码、目的地信息的绑定,增强检查站的堡垒作用。
本发明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智慧检查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龙门架、卡口抓拍单元、电子围栏侦控设备、精准分流诱导屏、车牌识别摄像机、车底扫描机、车顶球机、自适应升降装置、道闸、信息补录设备、取号器、服务器、数据处理模块、分流模块、预警模块;
所述的龙门架部署在检查站前方,一共部署两套;
所述的卡口抓拍单元、电子围栏侦控设备均安装在龙门架上,其中,卡口抓拍单元用于抓拍车型、车牌、车身颜色及车内司机人脸图片,电子围栏侦控设备用于采集附近手机的IMSI、IMEI信息,并上传至服务器;
所述的精准分流诱导屏部署在第二套龙门架后方,用于指引车辆进入指定车道;
所述的车牌识别摄像机部署在车道前方,用于对车辆车牌进行识别;
所述的车底扫描机部署在车道底部,用于对车辆底盘进行成像扫描;
所述的车顶球机部署在车道顶部,用于对车辆顶部进行图像显示;
所述的道闸部署在车道后方,用于对正常车辆进行放行,对异常车辆核查正常后放行,异常时进行拦截;
所述的自适应升降装置部署在车道两侧,用于通过入站数据库中的车型信息自动调整人脸摄像机的高度;
所述的信息补录设备部署在人员安检通道,用于采集入站人员的身份信息、人脸信息、目的地信息、车辆信息;
所述的取号器部署在人员安检通道,用于采集入站人员的手机号;
所述的服务器用于存储异常库和入站数据库;所述异常库包括车辆注册信息、人员信息、危险车辆信息及危险人员信息,其中,车辆注册信息包括机动车品牌、车牌、车型及车身颜色,人员信息包括姓名、人脸、身份证号、是否有驾驶证,危险车辆信息包括危险车牌、车型、车身颜色,危险人员信息包括危险人员姓名、人脸、身份证号;所述入站数据库包括车辆、人员、目的地、手机侦码的信息,其中,车辆的信息包括车牌、车型、车身颜色、车辆是否为异常车辆,人员的信息包括人脸、身份证号、人员是否为异常人员,手机侦码的信息包括IMSI、IMEI信息;
所述的数据处理模块通过将采集到的车辆、人员信息与异常库内的信息进行对比,将车辆分为重点核查车辆与正常车辆,根据异常信息与车型将车道分为轿车、货车、小型客车、重点核查、大型客车、非机动车车道,同时将人员、车辆、手机侦码、目的地的信息绑定;
所述的分流模块根据数据处理模块的分组对入站车辆进行分流,将异常车辆分至重点核查车道,其他车辆根据车型进行分流;
所述的预警模块根据数据处理模块的信息对比结果对工作人员发出预警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248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用式小直径薄壁管弯制装置
-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技术空调系统智慧运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