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厂防静电门禁检测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23044.1 | 申请日: | 2021-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20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梁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科装智能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22 | 分类号: | G07C9/22;G07C9/28;G08B7/06;G01R29/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厂 静电 门禁 检测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工厂防静电门禁检测方法及系统,工厂防静电门禁检测方法包括步骤:当接收到入闸请求时,获取过闸者的身份信息并输入判断模型并生成身份识别结果;若所述身份识别结果为管理人员,则输出代表未经静电检测且供管理人员携带的未检测标识;并同时生成感应区域;基于所述未检测标识,当所述感应区域感应到未检测标识时,向闸机输出启动信号;基于所述未检测标识,当工作人员所在的工作区域感应到未测试标识的存在时,发出声光警示信号包括。本申请具有使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不易二次携带静电,从而提高防静电门禁系统的安全性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静电检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工厂防静电门禁检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防静电门禁测试管理系统是一种用于进入防静电工作区域之前检测进入人员带静电情况的门禁系统,常应用于电子元件的生产车间。可以使作业人员在进入静电防护区时,做好正确的静电防护的准备。
门禁系统包括闸机和金属脚垫;车间内工作人员过闸时,需先将IC卡放置于闸机的感应区完成身份识别,然后站在金属脚垫上,通过双脚的防静电测试后,才能将佩戴的手环的一端插入闸机的测试孔内,完成手环的静电测试,最终实现过闸进入车间。
而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性质不同,过闸时只需将能够代表其身份的IC卡感应闸机,即可进入车间视察工作。
但管理人员进入车间后难免进入到工作人员的工作区域甚至与工作人员产生接触,使得工作人员产生静电,那么工作人员再次携带静电工作则极易对电子元件造成破坏,因此,防静电门禁系统的安全性还有待提升。
发明内容
为了使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不易二次携带静电,从而提高防静电门禁系统的安全性,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工厂防静电门禁检测方法及系统。
本申请的上述发明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工厂防静电门禁检测方法,包括步骤:
当接收到入闸请求时,获取过闸者的身份信息并输入判断模型并生成身份识别结果;
若所述身份识别结果为管理人员,则输出代表未经静电检测且供管理人员携带的未检测标识;并同时生成感应区域;
基于所述未检测标识,当所述感应区域感应到未检测标识时,向闸机输出启动信号;
基于所述未检测标识,当工作人员所在的工作区域感应到未测试标识的存在时,发出声光警示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判断模型对入闸者的身份进行识别,若识别的入闸人员为管理人员,则其不必经过防静电检测即可入闸,此时生成未检测标识供管理人员携带,并以未检测标识作为开启闸机的“钥匙”,当感应区域感应到未检测标识时,闸机开启,此时管理人员需携带未检测标识通过闸机,而当进入到车间内后,若管理人员在视察的过程中进入到工作人员的工作区域时,则会发出声光警示信号以提醒管理人员退出工作区域,若想进入工作区域则需完成一系列的静电检测后才可进入,通过警示信号一定程度上阻止管理人员给工作人员带去二次静电,车间内的静电防护更为严格,使得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不易二次携带静电,从而提高防静电门禁系统的安全性。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当接收到入闸请求时,获取过闸者的身份信息并输入判断模型并生成身份识别结果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步骤:
基于工作人员所在的不同工作区域,创建若干个监测区域;
基于所述监测区域生成警戒线,并将警戒线标识于车间的地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车间内工作人员的工作区域不同,以工作区域为单位创建一定范围的监测区域,从而形成若干个监测区域,监测区域更为灵活也节省一定的空间,并生成警戒线标识在车间地面,方便管理人员辨别监测区域的范围,从而不易将身上携带的静电带入到工作区域内。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若身份识别结果为管理人员,则输出代表未经静电检测且供管理人员携带的未检测标识的步骤的同时,还包括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科装智能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科装智能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230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