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语义通信系统中的信息传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08524.0 | 申请日: | 202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397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刘萌萌;张建锋;李振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之江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H04L1/18 | 分类号: | H04L1/18;H04L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 | 奚丽萍 |
地址: | 31002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语义 通信 系统 中的 信息 传输 方法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语义通信系统中的信息传输方法,发送端首先进行语义信息提取,产生语义表征序列,在所产生的语义表征序列中添加语义知识库的信息,然后进行语义编码,产生语义编码序列;对语义编码序列进行信道编码,生成无线信号,经过无线信道传输后到达接收端;接收端对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信道译码和语义译码;接收端根据信道译码和语义译码的正确与否向发送端进行反馈;发送端根据反馈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重传以及重传的方式,直到接收端得到正确的语义译码结果。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数据传输和反馈重传的效率,避免计算资源和传输资源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6G移动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语义通信系统中的信息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语义通信(Semantic Communications)利用传输内容的语义信息进行编码,可以去除冗余数据,减少传输数据量,满足6G时代的智能通信需求。所谓语义通信,是指从信源中提取语义信息并编码,在有噪信道中传输的通信方式。传统的语法通信,要求接收端译码信息与发送端编码信息严格一致,即实现比特级的无差错传输,而语义通信并不要求译码序列与编码序列严格一致,只要求接收端恢复的语义信息与发送端提取的语义信息匹配即可。由于语义通信放松了对信息传输的无差错要求,因此有望突破经典通信系统的传输瓶颈,为6G移动通信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语义通信系统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在发送端,首先进行语义信息提取和语义编码,产生语义编码序列,然后进行信道编码,经过无线信道传输后到达接收端,接收端进行信道译码,再进行语义译码和语义信息恢复。其中,语义信息提取和语义编码、语义译码和语义信息恢复,需要利用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语义知识库,从而提取和重建语义信息。
在经典通信系统中,采用基于香农信息论的比特级无差错传输方法,接收端可以采用基于HARQ ACK/NACK的反馈方法把比特序列是否传输正确的信息反馈给发送端。在语义通信系统中,采用先经过语义信息提取和编码后再进行比特级无差错传输的方法,接收端进行语义译码和语义信息恢复,判断接收的语义信息是否正确,并反馈给发送端。由于在语义通信系统结构中包含了经典通信系统的部分,因此,语义通信系统的反馈过程要同时考虑传统的HARQ ACK/NACK反馈和语义反馈。
然而,在上述语义通信系统的基本框架下,如何进行信息传输,尚无具体的方法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语义通信系统中的信息传输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语义通信系统中的信息传输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发送端首先进行语义信息提取,产生语义表征序列,在所产生的语义表征序列中添加语义知识库的信息,然后进行语义编码,产生语义编码序列;
S2、对语义编码序列进行信道编码,生成无线信号,经过无线信道传输后到达接收端;
S3、接收端对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信道译码和语义译码;
S4、接收端根据信道译码和语义译码的正确与否向发送端进行反馈;
S5、发送端根据反馈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重传以及重传的方式,直到接收端得到正确的语义译码结果。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3中语义译码的操作如下:接收端根据发送端在语义表征序列中添加的语义知识库的信息,在对应的语义知识库内对语义译码结果进行匹配。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3中语义译码的操作如下:接收端根据发送端在语义表征序列中添加的语义知识库的信息,在对应或相近的语义知识库内对语义译码结果进行匹配;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
S31、接收端优先选用对应的语义知识库对语义译码结果进行匹配,并根据匹配结果确定语义信息是否恢复正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之江实验室,未经之江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085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