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山地型深水景观湖库多界面梯度治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99543.1 | 申请日: | 2021-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795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时彦;余泽强;汪君晖;江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E02B3/10;E02B3/12;E02B8/06;A01G17/00;A01G20/00;A01G22/00;A01G22/60;C02F1/00;C02F1/28;C02F3/32;C02F3/34;C02F7/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刘秋芳;李欣荣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地 深水 景观 湖库多 界面 梯度 治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地型深水景观湖库多界面梯度治理方法,它包括自湖库陆上边坡到水下区依次设置的陆上消能过滤带、水陆交错带和水下生态净化带;其中陆上消能过滤带包括沿湖库陆上边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生态溪沟、梯度生态坡地和生态植草沟;水陆交错带设置在滨水区;水下生态净化带包括依次设置的碳素纤维微生物净化带、沉水植物净化系统和生态隔离带。本发明结合景观、生态化的山洪消能、过滤、净化的多界面梯度治理手段,对山洪进行消能、过滤,减少山洪对湖库水生态的冲击,同时进一步设置水下生态净化带补足山洪净化的“最后一公里”技术,具有生态、低成本、可持续、高效、美观、水质净化效果好等优点,适合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地型深水景观湖库多界面梯度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西南地区山地多、山洪周期和水量特征规律明显。山地地区湖库通常呈深“V”型,属于封闭缓流水体,水体流动性差,水生态系统简单,水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弱,容易出现富营养化。雨季时山区易形成山洪,其流量大、流速快、携带大量泥沙,入水的强烈冲刷对湖库构的水生态系统冲击较大,并且泥沙颗粒表面携带氮、磷等营养物质,入水后极易破坏湖库自净化效果,导致水质变差。另外,随着我国快速的城市化,以前位于城市外围的中小型山地湖库被城市发展所吞并,功能由调蓄、防洪、灌溉等转变为城市中的景观湖库,受山洪影响较大、水动力较弱、景观打造不足等问题明显,成为西南山地地区城市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应对山地型深水湖库遭受破坏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山洪分流、拦截,建造调蓄池、清水水生态系统构建等。山洪分流、拦截通过修建排水管网、排水渠、梯度人工构筑物等将山洪进行分流或拦截,此技术在山体中施工难度高、运维难度大,且缺少拦截后入水净化处理手段。构建调蓄池是通过修建土建池体蓄积山洪水并定时清淤,但调蓄池的修建往往存在需大兴土木、容积计算不准确、运维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空置时间长等问题。水生态系统构建目前技术多采用为清水水生态修复技术,对于深“V”型的湖库而言,其特点为水深较深且浅水区较面积较少,因此挺水植物、沉水植物能够种植的面积较少,采用该技术效果甚微,且现有技术往往缺少前端有效拦截措施,使治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目前常用技术均存在一些弊端,缺乏有效的山地型深水湖库处理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因山洪侵袭而需在山区大兴土木修筑工程、导致施工难度大、运维成本高等现有山地型深水湖库治理手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山地型深水景观湖库多界面梯度治理方法,结合景观、生态化的山洪消能、过滤、净化的多界面梯度治理手段,实现对山洪的低成本、高效治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山地型深水景观湖库多界面梯度治理方法,首先将湖库的治理区域沿边坡自上而下分为陆上边坡、滨水区和水下区三个部分;它包括自湖库陆上边坡到水下区依次设置为陆上消能过滤带、水陆交错带和水下生态净化带;其中陆上消能过滤带包括沿湖库陆上边坡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生态溪沟、梯度生态坡地和生态植草沟;水陆交错带设置在滨水区,生态植草沟设置在景观植物带与滨水区之间;水下净化带水下生态净化带包括依次设置的碳素纤维微生物净化带、沉水植物净化系统和生态隔离带。
上述方案中,所述湖库陆上边坡的坡度为0-20°;滨水区的水深为0-0.5m;湖库水下区的水深为0.5(不包括0.5m)-3m。
上述方案中,在山洪汇水区、排口、涵洞等点源出水处与湖库边坡之间处设置生态溪沟;生态溪沟内散布块石、鹅卵石等碎石,粒径为5-50cm。本发明采的生态溪沟可有效削减山洪动能,防止冲刷下游坡地植物,同时通过在其中进一步散播耐性较强的水生草本植物种子,可进一步削弱山洪动能、减少地表径流及入水泥沙量的功能,兼具景观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995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