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防或治疗癌症的疫苗系统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56949.1 | 申请日: | 202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99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密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9/00 | 分类号: | A61K39/00;A61K47/54;A61K47/68;A61K47/69;A61P35/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王玉仙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防 治疗 癌症 疫苗 系统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防或治疗癌症的疫苗系统,包括递送粒子及其负载的细胞组分,递送粒子为纳米粒子或微米粒子,细胞组分为来源于一种或一种以上癌细胞和/或肿瘤组织的全细胞组分中的水溶性组分或水溶性组分形成的混合物,或来源于一种或一种以上癌细胞和/或肿瘤组织的全细胞组分中的非水溶性组分或非水溶性组分形成的混合物,本发明的疫苗系统可用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免疫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防或治疗癌症的疫苗系统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近些年来免疫技术发展很快,尤其是癌症的免疫治疗领域。癌症疫苗在癌症免疫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方法之一。开发癌症疫苗的基础是选择合适的癌症抗原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对异常突变的癌细胞的识别,而癌症细胞或者癌症肿瘤组织本身是最好的癌症抗原的来源。如王丹丹等(MUC-1癌症疫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6,14(5):419-422.DOI:10.11877/j.issn.1672-1535.2016.14.05.06.)对于靶向黏蛋白-1(MUC-1)抗原表位的疫苗进行临床研究,采用该疫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还有科学家曾采用新技术从癌症病人的肿瘤细胞分析鉴别癌症特异性的或癌症相关的抗原多肽,然后体外人工合成以制备癌症疫苗用于癌症的治疗。该技术在癌症病人的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但是该类方法费时费力,花费巨大。而且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从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癌细胞中提取分析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进而寻找有差异的多肽,但是肿瘤组织中不同部位的癌细胞和各个癌细胞异质性都很大,因而该类方法和技术只能找到有限的几种的抗原多肽,从而极大的限制了该类方法的应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负载一种或多种癌症细胞和/或肿瘤组织的全细胞组分中的水溶性组分或非水溶性组分的微米或纳米疫苗系统,简化了癌症疫苗的制备过程,且仍具有较优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预防或治疗癌症的疫苗系统,包括递送粒子及其负载的细胞组分,所述递送粒子为纳米粒子或微米粒子,所述细胞组分为来源于一种或一种以上癌细胞和/或肿瘤组织的全细胞组分中的水溶性组分或水溶性组分形成的混合物,或来源于一种或一种以上癌细胞和/或肿瘤组织的全细胞组分中的非水溶性组分或非水溶性组分形成的混合物。优选地,在表面修饰有靶头的递送粒子内部或表面负载来源于一种或一种以上癌细胞和/或肿瘤组织的全细胞组分中的水溶性组分或水溶性组分形成的混合物,或来源于一种或一种以上癌细胞和/或肿瘤组织的全细胞组分中的非水溶性组分或非水溶性组分形成的混合物。
目前已有方法将癌细胞全细胞组分作为疫苗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但同时负载水溶性组分和非水溶性组分的工作量巨大、步骤繁琐,因此本发明将癌细胞或癌症组织的全细胞组分中的水溶性组分或者非水溶性组分作为疫苗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的疫苗的来源是很有前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本发明中,表面含有靶头的递送粒子负载水溶性组分所组成的疫苗系统用于预防或治疗癌症时,达到的效果优于负载水溶性组分和非水溶性组分的递送粒子,大大优化了水溶性组分的治疗效果,同时更适合于临床施用,与同时负载水溶性和非水溶性组分相比,治疗时疼痛感明显减少,且操作更加便捷。
进一步地,靶头为可靶向特定细胞的小分子化合物、抗体、多肽、糖类、脂类、核酸。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列举了甘露糖和DEC205抗体作为靶头构成的疫苗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包括但不限于CD32抗体、CD11c抗体、CD103抗体、CD44抗体、CD40抗体。
进一步地,靶头靶向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T细胞、NK细胞、NKT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这些细胞大多存在于淋巴结、胸腺、脾脏或骨髓中。
进一步地,将含有与癌症相关抗原的细胞或组织在-20℃~-273℃下冷冻,加水或不含增溶剂的水溶液后反复冻融裂解细胞,上清液为水溶性组分,沉淀中经增溶后可溶的部分为非水溶性组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569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