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Smad3蛋白作为卵巢癌抗顺铂耐药新靶点的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354419.3 | 申请日: | 2021-1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80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 发明(设计)人: | 洪波;孙飞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A61K31/145;A61K33/243;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张梦媚 |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smad3 蛋白 作为 卵巢癌 抗顺铂 耐药 新靶点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mad3蛋白作为卵巢癌抗顺铂耐药新靶点的应用。目前针对Smad3蛋白与卵巢癌的关系、及卵巢癌中顺铂耐药机制的关系尚未见研究。为了明确卵巢癌患者顺铂耐药的机制,为卵巢癌患者提供更明确的治疗策略和药物,本发明获得了调控顺铂敏感性的新分子靶标Smad3蛋白,表明Smad3蛋白作为卵巢癌抗顺铂耐药新靶点的应用。本发明采用双硫仑与顺铂联合应用于治疗卵巢癌,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的顺铂治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Smad3蛋白作为新靶点在增强卵巢癌顺铂敏感性中的应用,还涉及能够抑制Smad3蛋白的联用药物组合物,以及包括该联用药物组合物的治疗卵巢癌的药物。
背景技术
化疗作为目前癌症治疗的主要策略,其耐药性是主要的挑战。耐药通常分为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其中,原发性耐药是指肿瘤对初始治疗不敏感,而获得性耐药是指肿瘤治疗后的耐药。导致化疗耐药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化疗药物在细胞内积累的减少、凋亡的失活、DNA损伤修复的增加、癌症干细胞特性、应激反应伴侣的表达等。此外,肿瘤微环境包括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也被认为是影响耐药的因素。
顺铂从被发现开始到后来被批准用于癌症治疗已有50多年,顺铂需要一到两个水分子才能发挥抗癌效应,其与水分子反应后可以与DNA的双螺旋结构结合,形成链内和链间的链接,形成的内收肌进一步导致DNA双螺旋的弯曲,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顺铂作为多种癌症治疗的一线化疗药物,其耐药性仍然是阻碍癌症治疗的原因之一。
双硫仑(Disulfiram/DSF)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一种治疗酒精成瘾的药物,研究发现它也具有抗癌作用。具体的说,在体内,双硫仑迅速转化为两种不同的代谢物:甲基-n,n-二乙基硫代氨基甲酸亚砜(Me-DTC-SO)和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铜(CuET),Me-DTC-SO被认为对治疗酒精成瘾具有醛脱氢酶(ALDH)的抑制活性,而CuET被证实具有抗癌活性。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CuET的靶点是p97分离酶的接头核蛋白定位蛋白4(NPL4),CuET通过直接结合和固定细胞质中的NPL4来抑制p97依赖的蛋白降解,从而触发热休克反应,发挥抗癌作用。到目前为止,关于DSF的抗癌机制有多种报道,包括抑制蛋白酶体、诱导氧化应激、减少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等,表明DSF能够有效杀伤肿瘤细胞。
目前,一些研究表明在乳腺癌、膀胱癌、肺癌和宫颈癌细胞系中,双硫仑增强了顺铂杀伤癌细胞的敏感性。卵巢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位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基于铂类的化疗是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治疗中耐药已经严重阻碍了卵巢癌的治疗。因此,迫切需要发现能够克服卵巢癌耐药的药物和新靶点,为卵巢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有必要提供一种Smad3蛋白作为新靶点在增强卵巢癌顺铂敏感性中的应用,发明人发现Smad3蛋白的表达高低会影响肿瘤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双硫仑增强顺铂敏感性的关键靶点是Smad3蛋白,将双硫仑和顺铂联用能够抑制Smad3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Vimentin波形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强了卵巢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为卵巢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Smad3蛋白作为新靶点在增强卵巢癌顺铂敏感性中的应用。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增强卵巢癌顺铂敏感性的联用药物组合物,所述联用药物组合物包括双硫仑和顺铂。
进一步方案,所述双硫仑和顺铂的摩尔比为1:2.5-10。
进一步方案,所述双硫仑和顺铂的摩尔比为1:2.5。
进一步方案,所述双硫仑和顺铂的摩尔比为1:5。
进一步方案,所述双硫仑和顺铂的摩尔比为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544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