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354310.X | 申请日: | 2021-1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8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 发明(设计)人: | 刘安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创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6/903 | 分类号: | G06F16/903;G06F16/906;G06Q50/02;H04W4/38;H04W84/18 |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李浩宇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黄***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无线 传感器 网络 智慧 农业 信息 平台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包括数据库、数据采集模块、客户端、分析模块和服务器;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农作物种植信息,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标记为种植指导数据,并发送到数据库进行储存;所述客户端包括生长信息上传单元、检索单元和显示单元;所述检索单元用于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进行种植数据的检索,获取用户需要检索的农作物分类和种植地区,根据农作物分类和种植地区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当检索成功时,获取对应的种植指导数据;通过建立归一化模型,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使得处理后数据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以及为后续步骤提供支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是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慧农业信息平台。
背景技术
农作物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两大类;可食用的农作物是人类基本食物的来源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作物的种植放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传统的土壤种植慢慢转变为培养箱种植,采用水培的方式进行农作物种植,可以更加方便的调配出农作物所需要的生长环境,使得城市内居民也可以在家中进行农作物种植。
但是因为是采用培养箱进行种植,不同的营养液配比、营养液成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风力大小等因素的不同,都会导致农作物产量有极大的差别,大部分的种植户都缺乏了解有关农作物种植方面信息的渠道,导致目前很多的种植户正在使用的种植方法不够科学,产量不高,品相差,市场竞争力低;
因此目前亟需提出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慧农业信息平台,用于解决目前种植户无法了解到最科学的水培种植方式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方案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慧农业信息平台。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包括数据库、数据采集模块、客户端、分析模块和服务器;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农作物种植信息,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标记为种植指导数据,并发送到数据库进行储存;
所述客户端包括生长信息上传单元、检索单元和显示单元;所述检索单元用于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进行种植数据的检索,获取用户需要检索的农作物分类和种植地区,根据农作物分类和种植地区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当检索成功时,获取对应的种植指导数据;
当检索失败时,将农作物分类和种植地区发送到数据采集模块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模块将采集到的数据分别发送到数据库和检索单元;
所述生长信息上传单元用于用户在不同的种植阶段上传农作物生长信息,并将上传的农作物生长信息发送到分析模块;所述分析模块对用户上传的农作物生长信息进行分析。
进一步地,数据采集模块的工作方法包括:
设置农作物信息采集种类和数据源,根据设置的农作物信息采集种类从数据源中进行数据采集,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将经过数据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类,并打上分类标签,标记为分类数据;
建立归一化模型,归一化模型即为神经网络模型,将分类数据输入到归一化模型中,获得归一化数据,为归一化数据打上分类标签和地区标签,标记为种植指导数据,将种植指导数据发送到数据库进行储存。
进一步地,种植指导数据包括种植阶段数据、分类和种植地区。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单元用于显示接收到的信息。
进一步地,检索单元的工作方法中当数据采集模块没有采集到对应分类和种植地区的数据时,生成人工补充信号,将人工补充信号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将人工补充信号发送给管理员,由管理员进行人工获取对应的种植指导数据,并上传到数据库中进行储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创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创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543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