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多矿物生成液体负离子材料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53869.0 | 申请日: | 202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773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章荣彬;邵宪明;徐耀春;施泽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拜禾(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32 | 分类号: | B01D53/32;A61L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闫立德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物 生成 液体 负离子 材料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多矿物生成液体负离子材料的方法,取占总重量30~34%的砭石、5~8%的阳羡玉石、40~44%的牡蛎壳、17~21%的托玛琳经过粗选、机器切剪、调浆、在调整槽内对浆液分四个阶段进行处理、浮选、过滤、干燥、酸浸、白油除杂、萃取、反萃、浓缩得液体负离子材料;再加入重量份15%~35%的添加物和50~55%的去离子水,搅拌混合均匀,密封装瓶,得液体负离子功能产品。本发明能够在实际中产生大量负离子,降解并灭活带正电荷的臭气、细菌、烟雾、有害气体等,使空气净化清新,对人类有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用多矿物生成液体负离子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能释放天然负离子的材料主要为天然电气石,天然电气石是一种或数种晶体结构的硅酸盐或硼酸盐矿物质,为极性结晶,这种晶体R3m点群中无对称中心,其C轴方向的正负电荷无法重合,故晶体结晶两端形成正极与负极,在无外加电场情况下,两端正负极也不消亡,负离子素晶体是一种或数种永久带电体,一般情况下,永久电极分别吸引其周围的异号电荷,在其表面形成一个表面电荷层,将固有的电级电荷大部分屏蔽了,所以没有经激活强化的晶体,静态负离子发生能力很低(一般为50~100个/cm3),而人工合成的电气石激活强化其晶体结构,使其离子间距和键角发生变化,极化强度增大,使其表面电荷层的电荷被释放出来,其电荷量增大,电场强度增强,呈明显的带电状态或在闭合回路中形成微电流。将电气石粉碎成超细晶体时,当空气中的水分子进入负离子素电场空间内(一般为半径10~15微米球形) 立即被永久电极电离,发生水分子H2O电解,产生H+离子和OH-离子,H+得到电极之间微弱电流的电子形成氢气,OH-本身带有电子,它与空气中的水分子或者其它分子结合,从而形成空气负离子。负离子能降解并灭活带正电荷的臭气、细菌、烟雾、有害气体等对人类有益。因此,寻找能释放天然负离子的天然矿物质或合成材料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800014A公开了一种或数种人工合成电气石结晶体及其制备方法,人工合成电气石结晶体包含2~10%的电气石、90~98%的矿物质,矿物质为粘土、麦饭石、蛇纹石,片麻岩,方法是将上述矿物质研磨成粒径15nm以下的超细粉,再将超细粉以1600℃以上高温使其完全溶熔,冷却后研磨成粒径15nm以下的超细粉为人工合成电气石结晶体。但其负离子释放量有限。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多矿物生成液体负离子材料的方法, 能提供一种或数种较多释放负离子量的多矿物生成的液体负离子材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用多矿物生成液体负离子材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占总重量30~34%的砭石、5~8%的阳羡玉石、40~44%的牡蛎壳、17~21%的托玛琳经过粗选、机器切剪、过180目筛,得粉料;
(2)将粉料置在调整槽内加水及碳酸钠调浆,得含水量为45~50%的浆液;
(3)在调整槽内对浆液分四个阶段进行处理:第一阶段对浆液加热至60℃, 用碳酸钠调浆液pH至8.95,搅拌时间20~30min;第二阶段对浆液加热至82℃,加入抑制剂,搅拌时间2h;第三段对浆液加热至沸腾,加入捕收剂与调整剂,搅拌,捕收剂时间5h,调整时间30~40min;第四段对浆液冷却至60℃;得处理浆料;
(4)将处理浆料置在浮选机中进行浮选,再经过滤、干燥后,得精矿;
(5)将精矿置在反应釜中加入醋酸,精矿:醋酸=2:5.5,搅拌均匀,进行常温醋酸浸泡酸化,时间24h,而后加入占反应物重量0.8~1倍量的醋酸和水的混合物,醋酸:水=6:1,搅拌均匀,加热到1500C进行酸溶,时间12h;
(6) 取反应釜中上清液,过滤,得矿化液体;
(7)将矿化液体置在反应釜中加入白油,白油:矿化液体=1:25,搅拌均匀,加热至1280C,除杂60min,静止沉淀,去油层循环使用,取反应釜中下清液,得除杂矿化液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拜禾(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拜禾(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538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DoS攻击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方法
- 下一篇:一种超重力膜间反应釜